本书主要内容为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共10卷,3000幅图。分卷如下:卷一为《美索不达米亚音乐艺术》,卷二为《古代埃及音乐艺术》,卷三为《古代印度音乐艺术》,卷四至卷十为《古代西域音乐艺术》。
文献影印。为“近代文艺史研究资料丛刊”之一种,收录了有关近代音乐史的研究资料近百种,内容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教材、音乐史、乐理学、歌谱、音乐教育、音乐期刊等方面,文献来源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按照专题进行编排。这些资料对于当时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且印刷量较少,很多都是
《陈旸〈乐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书稿整体质量较高,《乐书》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陈旸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训议》,卷一至卷九十五,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
本书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以考古出土的乐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乐器、壁画、绘画、雕塑、书籍等为研究对象,与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民俗音乐学等研究方法与成果相结合,对中国音乐史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700多幅图片,80多条珍贵音频,运用“三重证据法”,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别开生面地讲述中国音乐史,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近一万年发
薪火相传、传承文脉——《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这套大型中国音乐学术研究丛书,共13卷,五百万字,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荣获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项阳先生及其硕博研究生们“集体性的协同攻关”中国音乐文化史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当代
本书辑录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并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纂。所收资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中华大典·艺术典·音乐分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经目:乐舞、乐论、乐律、琴学、雅乐、宫廷音乐、鼓吹乐、俗乐、歌唱、舞蹈和乐器。在每个经目下面又具体分设以下纬目:题解、综述、分述、传记、记事、人物著作、艺文、杂录、图像图表和乐
本书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民歌研究所历时十年采录而成,该书旨在实施“民歌拯救行动”,逐县采集、摄录西部地区民间歌手演唱的原生态民歌,声像并茂,力求对所收集的民歌作永久性保存。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是李健正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成果。长安古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它以成套乐器和乐谱再现古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千年宫廷和都市乐种,在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具有极高地位,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乐谱是长安古乐传世
本次出版的《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收録清代音樂專書一〇五種。其中,多種音樂專書系首次被影印,且版本價值很高。例如,孫匯偶撰《琴論》(清嘉慶五年抄本),目之所及,僅見於遼寧省圖書館,是罕見的孤本。此外,本輯所收多種音樂專書底本皆爲各圖書館所藏善本。比如,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陳本撰《樂述可知》(清抄本)、辛紹業撰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