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1920年,安徽省政府特设安徽通志馆,专为修纂《安徽通志》。在征文考献的过程中,安徽通志馆注重安徽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与当时的省立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并称安徽三大学术文化中心。1931年起,安徽通志馆开始编纂《安徽通志》,徐乃昌任总纂。初设内容包括八图、二记、二十一考、三列
(康熙)余姚县志,二十五卷,康如琏纂修,付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书前有李铎序、康如琏序、姜希辙序、卢琦序。卷一疆域,卷二城池,卷三山川,卷四湖陂,卷五灾祥,卷六食货,卷七风俗,卷八物产,卷九学校,卷十古迹,卷十一祠祀,卷十二官师,卷十三选举,卷十四至卷二十五分列人物。(康熙)余姚县志,二十五卷,康如琏纂修,付刊
本书为影印本,共收录了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西行文献百余册(种,函),如《穆天子传》《青唐录》《塞北纪程》《天山歌》等。这些文献囊括了晋至民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自内地到达或者经过西北、西南地区求法、出使、任职、考察、游历时所留下的纪行文字。这些著述的文体包括行记、杂记、日记、纪要、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内容丰
《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本书由南京大学李玉教授主编,旨在将近代与长江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集中整理,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史料的支撑和历史的借鉴。本书所收录的文献,包括近代出版的长江志、长江文化相关图书,以及长江航道、长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图书、调查报告、期刊杂志等。本书的出版,将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
该书稿内容为古籍整理。中国乡土文献是我国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稿内容主要包括清末民国时期所编修的乡土志、地志采访录、风土志、地方调查报告书、地方物产志等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2015年,成都时代出版社已编纂出版《巴蜀乡土志珍本汇刊(22册)》,而对于巴蜀以外的以乡土志为代表的乡土文献有必要在此基础上
本丛书以时间为轴线,以文献典籍为依据,系统梳理研究山东黄河文化的源流和传承脉络,从文本到作品实现高度融合。分为上、下两册,即古代篇(文化传承篇)和现当代篇(文化创新篇),约20万字,550幅图。古代篇精选沿黄九省(自治区)博物馆、美术馆珍藏的历代精品画作250件左右,体现黄河文脉孕育的灿烂文化成果;现当代篇精选新中国成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即古代篇(文化传承篇)和现当代篇(文化创新篇),约25万字,500幅图。以时间为坐标,以文献典籍为依据,系统梳理研究山东黄河文化的源流和传承脉络,从文本到作品实现高度融合。古代篇精选沿黄九省(自治区)博物馆、美术馆珍藏的历代精品书作200件左右,体现黄河文脉孕育的灿烂文化成果;现当代篇精选新中国成立
本书为古籍文献选辑和点校著作,是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历史文献中的重庆”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点校和辑录的对象为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和集部以及《清史稿》、《新定九域志》、《舆地纪胜》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此类文献中涉及重庆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分类、点校和系统的整理。
本书为古籍文献选辑和点校著作,是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历史文献中的重庆”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点校和辑录的对象为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和史部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此类文献中涉及重庆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分类、点校和系统的整理。
《昌邑文献集成》是一部关于昌邑区域历史、文化、文学、武术、民俗、县志、方志、家谱等方面的典籍集成。这部文献集成包括了经、史、子、集四部,涵盖了昌邑区域诸多学术领域的学者、家族等传世典籍,对于发掘昌邑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底蕴和赓续文脉传承具有重要出版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