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本书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基本上做到不遗漏各家代表作。
本书主要是从古文献、史书、文集中,将分散的零星的有关资料,选取优良底本,集中进行加工分类,既有历代统治者的言论,也有兴亡历史事例。是研究新旧政权更替时期社会文化制度转型的宝贵文献。有历史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教训,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十三经古注》共二百九十卷,由金蟠、葛燕编订,历时三年,于崇祯十三年告竣。汉晋古注分别为:《周易》十卷(含略例一卷),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二十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仪礼》十七卷,郑玄注;《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礼记》四十九卷,郑玄注;《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纪后期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各国研究者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习惯用它来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概念
《八旗丛书》,富察恩丰辑,钞本,是专收旗人(含满洲、蒙古、漠军)著作的综合性丛书,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世间唯此一本。哈佛燕京图书馆曾将《八旗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拍成清晰照片公布,《八旗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即据此照片点校。
五山版是指从十三世纪中后期日本镰仓时期起,至十六世纪室町时代后期,以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为中心的版刻印本。它包括日本典籍和中国典籍。中国典籍既有内典,也有外典。五山版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五山版覆刻的汉籍四部书中,绝大多数是以中国宋元刊本为底本的,只有极少数是以明初刊本为底本的;二是五山版的雕版,主要是先后到达日本的中国
本书内容包括:四川兵役概说、复原法规辑要、日人对我东北言论集等。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三辑·经部)共含16册,为影印古籍,涵盖了中国本、朝鲜本、日本本三个范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学著述在东亚地区的流传概貌。从版本价值上来说,这批汉籍中有被评定为“日本国宝”的唐钞本和日本奈良时代钞本(东洋文库藏本)各一种,各有多位名人题识、印笺,实属稀珍。另有元明清三代中国本共六种。其中,元种善堂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叢書的編纂,也將給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積累豐富的學術資料,給漢籍之路的理論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流失在海外的漢文古籍便是「漠籍之路」閃亮的標識。我國的出版工作者應該弘揚漢籍之路理論,推動漢籍收集出版工作,使中華文化的價值進一步得到世界的認同。《域外漢籍珍本文庫》資料搜集與編纂已進行多年,版本調查、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