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经解三编(套装共12册)》收集清代重要经学著作65种,全部选取原始佳善版本进行影印, 每码上下两栏,16开精装12册。 清代是经学集大成的时代,在其中后期,先后出现了由阮元、王先谦分别主持编纂的《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两部皇皇巨编,大体上涵容了清代经学研究的主流成果。然而,由于当时经学学术观所决定的取舍意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漠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Ikm巳》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史部(1-18册)(1套2箱)(HJ)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仁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随后,乾隆皇帝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命名为《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
我国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用于印刷佛经等宗教类作品。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始于后唐长兴三年。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记载,博士儒徒奉敕将开成石经“句度钞写”刻梓,再交“各部随帙印板,广颁天下”。最初的经籍版本,经、注、疏各自单行,有所谓单经本、单注本、单疏本。其后,为省两读,有人将单注本的文字分别附于经文之后,从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经部(全十四册)
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
本书是古学院藏版,民国三十一年刻本。收入顾炎武《菰中随笔》,陈澧《东塾杂俎》,桂文灿《经学博采录》等经学的研究著作。
本书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稿抄本文献辑为一刊,共收录三十七种,包括稿本十八种,抄本十九种。按四部分类法编排,经部十一种,史部十七种,子部四种,集部五种。《丛刊》所选录的稿抄本大多数都未曾付梓刻印,除本馆外,亦未见有其它公私机构收藏,诚为海内仅存的孤本,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另有一些稿抄本虽经刊刻,有印本行世,或存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