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摩崖石刻《石门颂》,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称为《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是由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文修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正月三十日刻。王远楷书,武阿仁凿字28行,行22字。其右下方另有摩崖题刻1段,楷书,7行,行9字、10字不等。铭文记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原刻于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石门东壁,现藏汉中市博物馆。此册有软蓝布套,纹锦封面上有姚华隶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祜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颛”二字,下钤“赵氏子昂
在无限延伸的书法史中,寇克让从阐释经典开始,赋予草书当代气象。他的作品独具风格,迥异时人。如他自述,他的创作得益于家乡的秦腔,花脸的嘶吼,某位已故大师绝唱中沙哑的嗓音却气韵生动,给了他启示,让他因通感而领悟到笔的自由聚散,这是书法表现力的根本所在。他在偶然的笔墨效果中坚持理性的逻辑与艺术的提炼,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的草
本书聚焦于近现代浙江书法,是深受晚清金石学、“海派”艺术影响的近现代浙江地区的书法艺术的首次系统的图文研究梳理成果,书稿收录了如罗振玉、王福庵、褚德彝、沙孟海等在内的300余位近现代浙江籍、旅浙、寓浙的书家、文人的750余件墨迹法帖、信札、书稿等书法作品。图书编撰严谨、资料翔实,是地域性书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为书法
本书是对清代浙江书法的首次系统、全面梳理研究的学术成果,聚焦于清代浙江地区的书法艺术,收录此时期浙江籍、旅浙、寓浙的书家、文人的墨迹法帖、信札、书稿、墓志等书法作品700余件,包括清初曹溶、陈奕禧、朱彝尊,乾嘉时期以金农、丁敬、黄易、张燕昌以及晚清陈鸿寿、张廷济、赵之琛、达受、龚自珍、吴云、俞樾、赵之谦、魏锡曾等书家经
本书收录明代浙江籍、旅浙、寓浙的书家、文人的墨迹法帖、信札、书稿、写经、摩崖碑刻、墓志等书法作品,共计收录90位书家,300余件作品。书中按照作品形式分为墨迹和碑刻两部分,墨迹部分按照书家生年时间排序,碑刻部分按作品书写时间排序。每位书家均撰写简介,每件作品从作品内容、流传过程、艺术价值等角度撰写提要。浙江书法在中国书
本书聚焦于元代时浙江地区的书法艺术,为全面、严谨、系统对元代浙江书法的研究梳理成果,书稿系统梳理了元代浙江地区书法的发展与影响,收录了包括墨迹、碑刻等各类书法作品共计300余件,涉及赵孟頫、鲜于枢、俞和等83位浙江籍、旅浙、寓浙的书法家及其作品,全面展现浙江书法在元代的辉煌成就。本次梳理成果不仅是对元代浙江书法的全面呈
本书聚焦于两宋时期浙江地区书法艺术,首次全面、系统、学术性整合梳理两宋时期书法艺术在浙江的发展,深入剖析和展示这一时期浙江书法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收录该时期如宋四家“苏黄米蔡”等在内的84位浙江籍、旅浙、寓浙的书家、文人作品,包括340余件墨迹法帖、信札、书稿、摩崖碑刻、墓志等书法作品,为研究两宋时期浙江书
《书法》杂志2022年合订本是本年十二期合集,《书法》杂志一直以来,以传承、普及中国传统优秀书法文化为己任,在书法学习和书法教育领域起着端正书风、引导潮流和传授方法的作用,逐渐成为书法研究者、爱好者及广大中小学师生书法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读物,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包括海外人士的喜爱。《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