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反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各类著作,第二辑为文房专辑,包括文房总论、笔、墨、纸、砚五大部分,按成书年代排序,梳理了各类物质文化史料,方便读者利用。每部著作前都有专门为该书撰写的提要,包括作者生平、版本特点、主要内容等。。内容从制笔材料种类、制墨匠人、墨图纹案到砚台造型、砚质材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的成果,《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继续推进重大项目,现对清代早中期《尚书》文献予以影印出版,编为《尚书文献选辑(第四辑)》。在清代学术的演变下,清代《尚书》学不断发展。清初官方《尚书》学以《日讲书经解义》和《书经传说汇纂》为
归善斋《尚书》八训章句集解,是《归善斋章句集解》的第6册。《尚书》八训,是君主及诸侯在备战、出征前、行军途中、战地、战后对将士、臣民、所帅诸侯、归顺的蛮夷属国发布的誓词,声讨有罪,确立规则,示以赏罚,或表述悔过。其中,声讨有罪,构成前六誓的核心内容,陈明被征伐者不敬上天,征伐者受命于天,代天行罚。《夏书·甘誓》、《商书
《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第二辑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共影印宋元时代、明代前期的《尚书》珍本文献70种,以时代为序,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尚书》学发展历史轨迹。为完整地体现历代《尚书》文献的规模与成就,现对明代中后期与清代前期的《尚书》文献影印出版,编为《尚书文献选辑(第三辑)》。此次影印仍以稿本、钞本等稀见版本和具有特色的刻本
《左传评注文献辑刊》全95册。《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穀梁》同为春秋三传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而现在一般认为是由多人编撰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唐宋以來,出于不同的立场,关于《左传》的注释及研究类著作仍然层出不穷。为了全面展示《左传》这门学问的发展历史,以及为研究
监本是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的统称,官刻本的一种。明朝有南监本(南京国子监监刻印的书)和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南北二监先后刻印的《二十一史》最为有名。明朝将宋代所称十七史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今将其整理出版,成书为《北监本二十一史》,全193册。本书是研究明代以前中国史和中国文明的重
考《宋史·艺文志》著录吕祖谦门人张成招撰《标注左氏博议纲目》一卷,此编可能是当时坊间据成招标注改订而成。其书于每题之下,节录《左传》原文,以注其出处,并总括全篇的大义,以明其旨要。对吕祖谦原文也逐段逐句疏释音义,征引典故。大体上随文衍义,对吕氏之书有一定的贡献。本书选用明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一至八),宁波市天一阁博
《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已经顺利出版,受到各方好评,这在《尚书》学界、古文献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继续推进该项工作,拟对明代《尚书》文献影印出版。明代《尚书》学是中国经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承宋元理学,下启清代考据学。搜辑明代《尚书》学文献,对我们客观、准确地认识明代《尚书》和经学研究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是“五经”之一,政书之祖。历代的学者、官员对《尚书》不间断地阐释研究,产生了数以千计的衍生文献。这些《尚书》类文献对当代的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主要选取宋元明时期《尚书》类文献中的珍本、善本,共计37种,题为《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包括宋刻本《尚书》、宋刻本《书集传》、明刻本《尚书正
本书所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反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各类著作,共一百五十多种,包括食、酒、茶、香四大部分,按成书年代排序,梳理了各类物质文化史料,方便读者利用。每部著作前都有专门为该书撰写的提要,包括作者生平、版本特点、主要内容等。食文化部分,包括了如何选择食材、加工食材、饮食禁忌等,还包括家常和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