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所记载的羊同,即吐蕃文献和藏文史料中的象雄,一般以为是曾经活动在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的一个古代部落或部落联盟,其历史年代约在公元四世纪到七世纪中叶,而传说年代则可上溯至公元纪年之前很久。
《巴蜀珍稀民族文献汇刊》以文献记载的主要区域为分类标准,将近百种文献分为总论卷、松理懋茂靖汶专集、大小凉山专集、大小金川专集、播州专集、西康专集以及泸酉秀黔彭专集七类。全书收录近百种书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古籍,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比如明钞本的《全蜀边域考》,该书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详细记载明代巴蜀边域情
近代英帝国侵略西藏有关档案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侵略西藏的各项政策和具体活动。共计576卷缩微胶片,内容分为八个部分,从荣赫鹏到革命、1911年至15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西姆拉会议及相关协议、旅行家的进入、西藏边界事务与对外贸易、现代化的教育、14世达赖喇嘛、二战和共产主义的中国之间的关系。作
本书以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关系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共收入专题文献56种,,力求反映近代边疆地区对外关系的概貌。
1.这套大型影印丛书,收入清代至民国时期手抄古彝文献三百五十八种(册)。古彝文典籍浩若烟海,举凡生活事项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可类分为性理、世系、巫祝、雅颂、风歌、堪舆,禄命、医药、历法等类目,归纳为经、史、文三大部。这些文献均为第一次面世的手抄本。 2.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历史悠久,彝族先民是中国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地记载西南地区彝族历史的重要彝文文献,彝语原名“哎哺啥额”。全书采用五言诗体的形式,探讨了彝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与发展,人类起源认识,并系统地描述了彝族及其周边部落古代社会面貌,反应了他们的社会形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源流,具体记载了西南地区彝族各部族的分支和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支系的世系源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收录已公布及部分已出土尚未公布的汉代至民国羌区汉文石刻文献材料390余通,其中包括四川省汶川、理县、茂县、北川等羌区石刻。类型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造像记等。内容涉及羌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羌人组织、古代地理、民族融合、人口迁移、姓氏名号、世系谱牒、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通过对馆藏文献进行精心梳理,以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关系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共收入民国时期边疆文献30种,以资学术研究。
《蒙古族通史(蒙古文版套装共6册)》着重编写了13世纪以前的蒙古史,填补了关于13世纪以前的蒙古族历史的空白。将蒙古史从远古时代到中世纪时期连接起来,使蒙古史更具完整性,并将蒙古史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使世人能够更清晰的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文化历史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