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八十一难经》,又名《图注八十一难经辨员》。四卷。明张世贤撰,明刻本。《难经》一书,历代学者大都给以很高的评价。宋代苏轼说:“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皆法。”宋代医学教育规定《难经》为必读医籍,医生资格考试,首场考“三经大义”,《难经》为之一。当时称《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为大经,称《巢源》《千金翼方》为小经。
《金匮要略阐义》四卷,清·汪近垣着,咸丰十年(一八六〇)钞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作者汪近垣,江苏仪徵人,清代道光、咸丰年闻名医。幼习儒业,工书法,尤长隶书,同时拜于本县名医李炳门下。李炳字振声,号西垣,行医于楚、越、江、淮问,晚年多寓邵伯镇、瓜州北湖。着有《辨疫琐言》《金匮要略注》《西垣诊藉》等。李炳是专执经方的名家,
《伤寒论辑义》七卷,丹波元简著。丹波元简(1755-1810),字廉夫,曾习儒业,后继父业以医仕幕府,是日本近世汉方医学考证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素问识》《素问记闻》《难经疏证》《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伤寒论辑义》《脉学辑要》《观聚方要补》等。本书据1935年“聿修堂医学丛书”影印本影印。卷首录1935年中西书
本书为古籍影印本,底本为黄竹斋先生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整理印行的《伤寒杂病论读本》。该书由章炳麟题签,书前书后有黄竹斋先生的印章。书宽16厘米,长28.5厘米,共分4册,为大字铅活字印刷,繁体竖排,内文白纸,封皮棕色纸(类牛皮纸),线装,印刷精美,装帧古朴。黄氏自1923年前即搜罗众论为“一以贯之”之《伤寒杂病
皇汉医学丛书(十四册)
涪陵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1934年根据抄本印刷了少量石印本,但流传不广,见之者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涪陵古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医抄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丛书精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众多抄本中有价值者53种,年代以清代为主,在内容上注重选择临床各科和临床医案类,以突出本丛书的实用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所选各抄本十分珍贵,均为古代无刻本,现代又无排印或影印者,整体上内容完整,版式清晰,不少抄
国学经典,精心设计、精致美观,烫金工艺皮面精装;装帧精致结实耐用,锁线精装随意翻阅不掉页;原著正版精读原典,配备原文+简明的注释和白话新解;精美插图,书中穿插大量图片,题解+注释+语译,为阅读增添兴趣。
《难经》又被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及上古医论中论而未详、未明之理进行探求的著作。本书流传坎坷,几乎湮没于世。国内诸多版本流传局限,难以寻觅,国内中医和史学研究学者因其版本难集而扼腕。
全书十六章,*章腧穴的定位,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为十四经穴及奇穴,规范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个腧穴的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灸法和主治病症,其中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均有精美彩图,以图解文,以文说图。直观、立体、形象,*次将腧穴体表图、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