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相原编、唐昌胤校辑的《辨症入药镜》为各科疾病诊治专书,六卷。该书论内、外、妇、儿各科五十余种病证。每一病证之下又分“辨症”、“入药”两项。“辨症”项下辨析该病成因及鉴别诊断,“入药”项下则为用药大法与具体组方用药法。作者为临床医家,临证经验丰富,其书不尚引证,多根据临床所得,论病用药,筒洁实用。今影印底本,为该书
据民国上海千倾堂石印本影印。《冯氏锦囊秘录》由清代著名医学家冯兆张编著,系冯氏在广搜民间验方、博览前贤论著,并结合自己三十年从医经验的基础上纂辑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包括《杂症大小合参》二十卷、《痘疹全集》十五卷、《杂症痘疹药性合参》十二卷。内容囊括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及痘疹、药物、诊脉、导引养生,民间验方、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核心研究成果。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
刘永良医生响应国家挖掘中医、传承中医的号召,将自己多年经验及秘不外传的家传技法总结出此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九宫点穴正脊经筋疗法指导理论,为本疗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便于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中篇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使术者掌握本疗法的动作要领,一旦临证,以达到“手随心悟,心于手转,理通在手中,疗效会自
1992-1998年,贵州科技出版社(现贵州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医药卫生室编辑熊兴平同志策划出版《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5卷(简称《经验集》),得到原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邱德文教授,以及沙凤桐、李明富、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学界知名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历时8年,先后共有88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带领传承弟子,按照
《神灸经纶》为清代徽州歙县名医吴亦鼎(字砚丞)编撰,成书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这是一部灸疗专书,在中华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全书共四卷:*卷论述蓄艾、下火、坐向、点穴、人神所在、灸忌、用艾、灸炷、补写、灸后调养、灸疮膏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循行、五输穴、骨度尺寸;第二卷论述十二正经穴位、奇经八脉穴位,附
《心医集》六卷,各卷分别有名,依次为:纪验、症方、三科、脉论、秘方、静功。由此可见,该书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以临床诊治为主,可称为综合性临床医书。其各卷相对独立,所以从书籍组成来说,也可以视为个人小丛书。
《彭子益医书(套装共10册)》内容包括《系统医学》《伤寒篇》《温病汗泄篇》《医学丛谈初编》《医学丛谈金匮》《医学丛谈伤寒》《医学丛谈医案及杂说》《医学丛谈医论》等以上均是作者原著,这些着作保留了彭子益古中医理论精道出了中医之根于河图,基于阴阳、五行之理,真乃古中医之正解也。其荣卫之分合之说详解透彻,可谓学《伤寒》必备之
本书共分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馔;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