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核心研究成果。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
刘永良医生响应国家挖掘中医、传承中医的号召,将自己多年经验及秘不外传的家传技法总结出此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九宫点穴正脊经筋疗法指导理论,为本疗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便于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中篇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使术者掌握本疗法的动作要领,一旦临证,以达到“手随心悟,心于手转,理通在手中,疗效会自
1992-1998年,贵州科技出版社(现贵州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医药卫生室编辑熊兴平同志策划出版《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5卷(简称《经验集》),得到原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邱德文教授,以及沙凤桐、李明富、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学界知名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历时8年,先后共有88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带领传承弟子,按照
《神灸经纶》为清代徽州歙县名医吴亦鼎(字砚丞)编撰,成书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这是一部灸疗专书,在中华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全书共四卷:*卷论述蓄艾、下火、坐向、点穴、人神所在、灸忌、用艾、灸炷、补写、灸后调养、灸疮膏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循行、五输穴、骨度尺寸;第二卷论述十二正经穴位、奇经八脉穴位,附
《心医集》六卷,各卷分别有名,依次为:纪验、症方、三科、脉论、秘方、静功。由此可见,该书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以临床诊治为主,可称为综合性临床医书。其各卷相对独立,所以从书籍组成来说,也可以视为个人小丛书。
《彭子益医书(套装共10册)》内容包括《系统医学》《伤寒篇》《温病汗泄篇》《医学丛谈初编》《医学丛谈金匮》《医学丛谈伤寒》《医学丛谈医案及杂说》《医学丛谈医论》等以上均是作者原著,这些着作保留了彭子益古中医理论精道出了中医之根于河图,基于阴阳、五行之理,真乃古中医之正解也。其荣卫之分合之说详解透彻,可谓学《伤寒》必备之
本书共分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馔;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
力钧(1856-1925),字轩举,号医隐,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是清末著名临床医家,也是一个学识广博的学者。以医学而论,他通医理,精本草,兼通西医西药,是汇通中西医学的早期倡导并身体力行者,福建中医药大学肖林榕教授称其为“亦官亦医倡导中西医汇通第一人”;他曾被推荐为慈禧、光绪诊疗,遣方用药,陈可冀院士称之为“炉火
《医林篡要探源(套装上下册)》首探医源,是为全书“轴心”,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以及脉象。次论药性,堪称全书精华部分,辨析了一百八十余味中药之性状、功效及用法,对李濒湖《本草纲目》中诸多药物之性味进行了校正,同时增补了十几味婺源本土常用之药物,如茶铺藤、老虎刺等。尤值一提的是,汪氏还将大量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