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编年体的形式,力求在大量完备、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展现明清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历程与演变的规律。主要分七个部分:1.明清传奇、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交游与剧作著述情况。2.传奇、杂剧作品的辨订。3.作品本事流变的考察。4.历代批评家的相关评价。5.作品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我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专业丛书,具体包括《川剧与巴蜀民俗》《道情戏与黄河文化》《汉剧与汉派文化》《沪剧与海派文化》《锣戏与中原俗曲》《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秧歌戏与乡村女性》《越调与三国文化》《粤剧与广府文化》。丛书以体现戏曲的地方性、民间性为宗旨
《京剧史照(增订版)》是一部用照片形式,形象地反映京剧艺术发展史的专著。全书选用各具一定意义的珍贵照片1400余幅,其中,700余幅为自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京剧形成到北京解放前夕的,600余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十年间的照片。这些照片上起“老三鼎甲”“同光十三”,下至2011年。前者以演员为主线,着重介绍京剧艺术从早
鉴于周、秦、汉、唐建都于长安,中国戏曲萌发的史实多与古长安息息相关。本书纵览长安戏曲近三千年的历史轨迹,将长安戏曲的历史融于中国戏曲史的宏大背景,深度提炼区域戏剧的特质与规律。同时将长安戏曲史置于长安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背景,进行整体性的历史探究,从错综繁复的人物事件、艺术轨迹中梳理出长安戏曲自身
《浙江省新时期优秀剧作选》一书全四册,收录了77部40年来在浙江上演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剧新作,对浙江,它自然是新时期以来戏剧创作成果的汇集;对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它也是一个重要戏剧创作流派与浓郁创作风格的学术呈现,历史记录。
本书收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的戏曲剧本约350种,这些剧本均为场上演出的优秀剧本,既有单出也有全本,宾白、科介俱全,原本是各戏班及艺人秘藏的演出文献,对现在的戏曲艺术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五类,分别是昆曲、高腔类,皮黄(京剧)类,地方声腔剧种类,声腔待考类和其他。其中楚剧的《白扇记》,秦腔的《春秋配》,梆子腔的《巧姻缘》
本套书系《民国京昆期刊文献汇编》系列之一,据民国版《春柳》原版影印。《春柳》杂志是民国初年京津地区*份戏剧专业期刊,在戏曲、话剧领域影响颇大。该刊与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之起点的春柳社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春柳》杂志1918年12月创刊于天津,原定每月1期,每期约100150页,至1919年10月休刊,共出版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主要道具,结合说唱和伴奏,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肃地区的乡间皮影艺人家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代皮影影偶,其艺术性甚高。本书分四部分,*部分为绪论,介绍皮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皮
《淮剧艺术丛书(套装共6册)》是一套淮剧知识普及丛书。全书共六册,分别为《淮剧知识三百问》《淮剧曲调总汇与欣赏》《淮剧名家及唱腔赏析》《淮剧经典生腔100段》《淮剧经典旦腔100段》《淮剧经典对唱100段》。文字部分40万字,淮剧唱腔580段。构思简约、立足挖掘、审题严密,集工具性、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对于百
本书将清末民国时期颇具特色且至今较为少见的京剧研究文献辑录成书。全书分为个人研究资料、流派特色研究、综合性研究、掌故类、史料类、剧社文献类6个部分,其中有不少文献都带有图片、人物剪影等,本书依照原样影印,是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社会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京剧的艺术史的不可多得的一部资料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