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全六卷倾力呈现。
本丛书是十三五规划项目,是在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京剧谈往录》(共四编)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丛书编委会由迟金声、钮骠等京剧大家领衔,组织老中青三代学者,根据“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原书内容为主要框架,从京剧发展历史的学术研究角度,扩大作者范围,增选重要名家、事件的相关篇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一代京剧艺
此书汇集了民国时期的戏剧类刊物种。其中出版地有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广西、南京等。刊物内容极为丰富,有大量的剧照,剧情介绍,曲目广告,戏剧评论,诗歌,剧本,小说、演员简介和表演动态等有:《戏剧月刊》、《戏剧与文艺》、《戏剧丛刊》、《国剧画报》、《剧学月刊》、《戏剧周报》、《半月剧刊》、《十日戏剧》、《戏剧时代》、《新
本书对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演出团体、演出剧目、演出情况、戏曲人才、创研机构、人才培养机构、制作机构及皮影戏、木偶戏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普查。
本书运用编年体的形式,力求在大量完备、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展现明清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历程与演变的规律。主要分七个部分:1.明清传奇、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交游与剧作著述情况。2.传奇、杂剧作品的辨订。3.作品本事流变的考察。4.历代批评家的相关评价。5.作品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我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专业丛书,具体包括《川剧与巴蜀民俗》《道情戏与黄河文化》《汉剧与汉派文化》《沪剧与海派文化》《锣戏与中原俗曲》《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秧歌戏与乡村女性》《越调与三国文化》《粤剧与广府文化》。丛书以体现戏曲的地方性、民间性为宗旨
《京剧史照(增订版)》是一部用照片形式,形象地反映京剧艺术发展史的专著。全书选用各具一定意义的珍贵照片1400余幅,其中,700余幅为自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京剧形成到北京解放前夕的,600余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十年间的照片。这些照片上起“老三鼎甲”“同光十三”,下至2011年。前者以演员为主线,着重介绍京剧艺术从早
鉴于周、秦、汉、唐建都于长安,中国戏曲萌发的史实多与古长安息息相关。本书纵览长安戏曲近三千年的历史轨迹,将长安戏曲的历史融于中国戏曲史的宏大背景,深度提炼区域戏剧的特质与规律。同时将长安戏曲史置于长安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背景,进行整体性的历史探究,从错综繁复的人物事件、艺术轨迹中梳理出长安戏曲自身
《浙江省新时期优秀剧作选》一书全四册,收录了77部40年来在浙江上演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剧新作,对浙江,它自然是新时期以来戏剧创作成果的汇集;对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它也是一个重要戏剧创作流派与浓郁创作风格的学术呈现,历史记录。
本书收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的戏曲剧本约350种,这些剧本均为场上演出的优秀剧本,既有单出也有全本,宾白、科介俱全,原本是各戏班及艺人秘藏的演出文献,对现在的戏曲艺术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五类,分别是昆曲、高腔类,皮黄(京剧)类,地方声腔剧种类,声腔待考类和其他。其中楚剧的《白扇记》,秦腔的《春秋配》,梆子腔的《巧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