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信札录:集大成,得智慧》(全8卷),收录钱学森1934年11月至2009年10月亲笔信件5613封,以及钱学森生平简表、珍贵照片34幅、手迹12件,时间跨度长达76年,是迄今收录钱学森书信最全的出版物。本书涉及通信者1618人,通信单位272个。通信者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更多的则是科学界、学术界人士
本书是配合2023年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图录。书中集中呈现了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将其作品主要分为花卉、蔬果、游鱼、草虫、禽鸟、书法及篆刻几类。书中不仅包括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益寿延年》《和平》《清平福来》等,还收录了他获得的“国际和平奖”证书与奖章、“人民艺术家”奖状等珍贵资料,呈现了老人荣誉满载的一生,以及他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又与宗族制度的演变相联系相伴随。宗族又称家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学术界对宗族的界定不一,依冯尔康和常建华两教授看法,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宗族有三个标志,即祠堂、祭祖和族谱。因此,宗族是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条纽带,是千年中
本书将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书札两种集结影印出版,分别为:一、《陈介祺书札》九册本,手稿,行草;二、《陈介祺致潘祖荫手札》四册本,手稿,行楷。两种均为陈介祺墨迹,是目前所知体量最大的陈介祺书札收藏,且从未刊布过影像,仅有少数内容曾为论著、论文揭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两种陈介祺书札,在涵盖楷书、行书、行草、大篆等字体,也
《平刚日记》为贵州籍革命家平刚的私人日记,起于1914年,迄于1951年,共4函、114册,原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平刚,字少璜,贵州贵阳青岩镇歪脚村人。1905,赴日本学习法律,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时,任大元帅府秘书。平刚自幼聪敏伶利,性格倔强。八岁读私塾,十九岁考取秀才。戊戌变法后,平刚结识了具有变法维新
本书为清道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咸丰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即投江前一日)近三十年间之日记,间或有中断。此次日记稿共十四册:《归舟安稳录》一册,《北征纪行》二册,无题名一册,《楚北旬宣录》五册,《归田录》五册。分别记述:1.道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是年十二月三十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一至是年八月二十九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至
本书汇集了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期间(包括寄居天津期间)的笔记手稿档案,反映了一位20世纪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工作历程。
本书是“浙江文丛”之一,清代杭州学者沈廷芳的著作稿本,搜罗历史上浙江人物资料,编排而成。原书24册,篇幅浩大,搜罗齐备,是研究浙江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此书向未刊刻,仅有此一稿本传世,更可宝之。今藏上海图书馆。此书经陈鱣、孙星衍等收藏,全书天头有卢文弨按语(据鉴别,非卢文弨手迹),或为誊录卢文弨之校勘意见。全书体例严谨,
本书为蔡锷的年谱长编性之作。在体例上虽也依年月日纪事,但又异于一般年谱著作。首先,辑录文献不限于蔡锷本人,而力所能及地兼顾了与其史事有关的同代人之作。其次,为便于读者了解局部事件的始末,以及其他互为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专题性的时、空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方式。再次,为免内容失真,所辑文献一律原文照录,并不采用由编著者以现代语言
1981年至1985年,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至第三辑相继正式出版发行。记录了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奇文作为原作者之一,继承《名老中医之路》之志,继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载名老中医近200位,他们学习中医理论,则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