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泰半。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
《八琼室金石补正》是继《金石萃编》之后又一部金石学集大成之作。此书名为补正,是指对《金石萃编》的补正。全书共130卷,所收石刻和其他器物铭文3500多种。书中所收以石刻为主,兼收少量器物铭文和一些砖铭。石刻等物的年代从秦汉到辽、西夏、金。此外又收朝鲜、越南、日本碑刻的十余种。考证精审,是清代金石学的殿军之作。
《战国玺印(分域音序)》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及分域待考六系,通篇玺印的音序以通用的《汉语拼音音节表》为顺序。玺印的音序以玺印释文的首字读音排序,在释文首字为同一汉字时,按第二字的读音排。如前两个释字一样,以第三字拼音排序,如此类推。玺印释文拼音相同,以四声音调顺序排序。玺印释文的拼音及音调相同时,再辅以汉字
《郧县大寺遗址:全2册》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郧县大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郧县大寺遗址:全2册》系统地介绍了大寺遗址2006年和2009年两次发掘所获的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仰韶文化下王岗二期类型、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龙山文化乱石滩类型、西周遗存、战国时期楚文化、秦文化、宋
上海市嘉定区明止堂古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长期致力于古代字砖、碑刻的搜集、收藏、展示、保护、释读工作,目前收藏有大量的宋代碑刻,主要出土于江西。本书由上海市嘉定区明止堂古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领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中国宋史学会等机构、组织的优秀学者协同开展研究,收录馆藏397件出土于江西的宋代碑刻,利用传统乌金拓、
本图录以展览中展出的516件(套)不同门类的重要文物,通过“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佛陀之路”八个单元,呈现以史前大地湾文化、甘肃彩陶文化、河陇青铜文化、早期秦与西戎文化、汉魏晋唐时期河西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肃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甘肃历史文化。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Z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最重要的藏馆之一,朱凤瀚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大规模地系统地对馆藏青铜器整理著录、深入研究,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全面展示了国博所藏之国之重器。国博西周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晚清陕西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本书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撰的新疆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分为上下两册,包括考古发掘的具体资料信息和出土文物图版。上册为考古发掘报告,下册为出土文物图版,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