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莲勺庐抄本”为清末民国苏州人张玉森(古吴莲勺庐主人)遍访大江南北,收藏、抄录历代戏曲(传奇、杂剧)数百种,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氏藏书散出,郑振铎闻讯赶赴苏州,挑选其中百种。古吴莲勺庐抄本中多有失传已久的孤本、稀见本,为戏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郑振铎藏古吴莲勺庐抄本已经捐给国家图书馆。其余部分目前藏于苏州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藏牡丹亭珍本丛刊(套装共16册)》选录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牡丹亭》明清珍贵版本十多种结集出版,明代的《牡丹亭》善本都囊括其中,为戏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牡丹亭》版本流传、演变的珍贵资料。
《古本戲曲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六集於二〇一六年出版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積極投入到第七集的編輯工作中,曾先後召開了兩次《叢刊》七集的選目編纂會。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七集終於面世。這套編輯時間長達六十多年的大型叢書,離最終完成又跨進一步,這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事。 《叢刊》第七集的出版繼續
从明代嘉靖、万历开始,一直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是折子戏演出兴盛的时期,大量弋阳腔和昆腔的戏曲选本被辑刊出来,反映戏曲创作和舞台演出的繁荣盛况。本书辑录明清时期孤本戏曲选本20多种,按照原貌影印出版。这批戏曲选本无论是对明清戏曲史的研究,还是昆曲、花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秦楼月》传奇上、下两卷,共二十八出(其中二出为李渔增补,朱素臣剧作实为二十六出)。收录在《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清康熙年间文喜堂刻本,武进涉园陶氏据此影印,《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也据此影印。题名《秦楼月》,下注“笙庵传奇十五种”《秦楼月》采用传统戏曲中才子佳人的主题模式,以吕贯与陈素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全篇。此底本历经
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繁多,其中不乏佳作精品,但历来少有人进行细致整理,本书编者历经数载,选编近人传奇杂剧近百家,剧目近200种,选录标准兼重思想艺术性和稀见性。此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时期传奇杂剧文献整理的空白,必将有益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中得意的作品,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想。茅暎评《牡丹亭》为明吴兴闵氏朱墨套印本。本书采用双色套印、线装出版的方式,提供《牡丹亭》的一种珍贵版本供爱好者阅读与研究。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收录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地收藏的内府抄本十种结集出版。清宫廷戏大多为连台大戏,本书收录的《升平宝筏》《劝善金科》为清乾隆时才子张照撰写。通过九集可以了解清宫廷戏和内府抄本的特色。本书将1962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以精装大32开形式影印出版,方便广大戏曲爱好者与文学研究者欣赏与
以《古本戏曲丛刊》为底本,竖排繁体形式校点整理。 劝善金科 清乾隆间张照据旧本改写,敷衍目连救母故事,主要取材于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记》,但将历史背景改为唐代中叶,并穿插有李希烈的叛乱及颜真卿、段秀实殉节等关目。 升平宝筏 张照编写,敷衍玄奘取经故事,剧情主要依据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也参照元吴昌龄《唐三
《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套装共40册)》将1958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以精装本形式出版。全书专收元、明两代的杂剧,包含杂剧总集8种。元代杂剧为《元刊杂剧三十种》,明代为《古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古名家杂剧》《杂剧选》《阳春奏》《元明杂剧》《古今名剧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