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朱骏声存世未刊之稿抄本著作,经史子集各有涉猎,内容丰富。朱骏声生平著述宏富,大小著作逾一百二十种。生前已刊数种,其子孔彰与孙师辙编校遗书,刊行二十余种。骏声以经小学着闻于世,《说文通训定声》尤为世推尊,与段玉裁、桂馥、王筠并称有清《说文》四大家。朱骏声起于吴派、皖派之后,学兼二派,有意为一世通儒,主于贯通,重于
王宗沐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仕学兼融,才长经济,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以经世思想躬亲实践,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等皆有贡献。而作为浙中王学之后劲,其著述颇丰,体例多样,如《江西省大志》《宋元资治通鉴》《朱子大全私钞》《象山粹言》等。编校整理王宗沐文献,对于深入考察王宗沐及阳明后学等相关研究,具有重
姚华(1876-1930),近代著名篆刻家、藏书家。贵州贵阳人,字重光,号茫父,又署莲花庵主。清光绪进士。精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之学,世人称其诗书画三絶,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并称“近代刻铜三大家”,书法紧峭有力,尤善蝇头小楷,点画精严。本次所收著作均为姚氏代表性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姚华治学各个方面的成就,尤其注
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次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胡思敬一生恪守儒家政治伦理,在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时,投身传统文化事业,著书立说,以藏书、著书、刻书为志业。该选题为影印图书,所用底本均已去的出版版权。
本书内容讲述: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着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高攀龙上
《唐宋丛书》是钟人杰、张遂辰合编,所收书虽以唐宋之书为主,但补录汉魏书20种,其下分经翼、别史、子余、载籍四类。《唐宋丛书》有两种本传世,一繁本,一简本,二本互异之书多达20余种。繁本收编全帙为主,据目录所载有88种,实际收书为90种,其中二种目录缺载。此外《异林》一书,总括四种书,若采计之,则有93种之多。另一为简本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期间,以西方的资料证补《元史》,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开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例。本书选辑洪钧著作数种,包括《元史译文证补》《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释地》《元经世大典地图跋》,以及《元史译文证补》稿本等,以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红印本作为雕版完工后用朱色刷印的试印本,主要是作为校勘底本,用红色比较醒目,也便于刻工挖补订正,是雕版印刷史上的一种创新,也是雕版印刷术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红印本是首次印刷的版本,是除了稿本以外,最接近著者原始思想的版本,具有版本学上的研究价值。红印本在我国印刷事业发展的
《湖海楼丛书》十二种,计一〇九卷。陈春是清代藏书家,家有湖海楼,藏书甚富。陈春与同乡汪继培友善,汪氏亦富有藏书,且搜访不倦。陈春父亲七十寿辰,汪继培以精校《列子张注》为寿礼,陈春为之刊行,是为丛书刊刻之始。此后,陈春据陈、汪二家所藏善本,择其有裨经史考证者,次第刊刻,汪继培、王晚闻为之校勘。《湖海楼丛书》所收以诸子、考
《烟画东堂小品》是缪荃孙晚年辑刻的一部杂纂类丛书,据《艺风老人年谱》,此书刻于民国八、九年之间。缪荃孙刻书,较为侧重希见的小书,部头均不大,却是罕见之书,作者或为重要学者,或为重要作家,价值较高。以《烟画东堂小品》中所收之书核之,如陈鳣《简庄随笔》、沈钦韩《读金石萃编条记》、翁方纲《题嵩洛访碑图》《复初斋王渔阳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