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藏珍》的出版,将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献上一份厚礼。虽然这座博物馆在全国千万座各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中,只是一座小馆,但是其馆藏文物,却汇聚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若干精华,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河北南宫后底阁佛寺遗址,出土大量北朝至隋唐时期石、陶造像及鸱尾、瓦当等构件,是河北省继20世纪50年代曲阳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种类多、数量大、技艺精、历时长,且部且部分有明确纪年,铭文中多次出现"武城",说明遗址与北朝至隋唐
原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其中第十三册与前十二册不同的是,图版使用的全是摹本而不是拓片。这是当时的条件造成的最大遗憾。现社科院历史所重新扫描精印,也未对原书第十三册做改变。为体现新世纪研究新成果,社科院历史所王宇信、杨升南、等重新搜集了第十三册所收甲骨已有拓片1500余张,结集出版,并修订原来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本书为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三方共同合作,编纂出版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自2006年开始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25)》为201
元上都遗址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文献数量多,学者数量多,远迈前代。本丛刊即对清代金石学文献进行汇编整理,分辑出版。第一辑共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八种金石文献,其中五种抄本,两种稿本,一种刻本,绝大多数为首次影印出版。作者多金石学名家,如吴式芬、叶树廉、潘应椿等。所收文献内容广泛,涵盖金石考古、金石著录、金石通纂等诸多方面,
为纪念甲骨文出土120周年,安阳博物馆将其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安阳小屯和考古发掘出土征集而来的全部甲骨446片整理出版。这批甲骨内容丰富,有5个新字及新见字形。新的拓片完善了旧拓并可订补旧释之误。这批甲骨材料的公布,为甲骨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安阳博物馆藏甲骨》采用国际通行的甲骨文图录编辑手法,分图版、
本字形编是以20世纪70年代在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为字形材料编纂的文字编。此批简牍已于2011-2016年分五卷全部出齐。相比于一个世纪前发表的居延汉简,此批汉简是新发表的汉简字形材料。此批汉简数量丰富。据我们的数据库统计,文献总字数为135544字,是研究西汉中晚期字形的重要资料,对文字史研究、书法研究等都具有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肃各地博物馆。本项目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列选项目,拟收录甘肃省13家单位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约6700件(号)的敦煌藏文文献,每张图版均用汉、藏双语进行双语定名。配合我社正在进行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