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6册。现存宋元古方志四十一种,“甲编”已收入八种。此次“乙编”拟出十种。以传世的善本为工作底本,校以他本,参以相关史籍、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关于我国方志产生的历史和发展规律,中国著名方志理论学家浙江大学仓修良先生尝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我国方志发展经历了地记、图经和定型方志等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又具有各自
本书由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选编,收录了民国时期浙江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史料共计十六种,包括政情通讯、建设报告、司法年刊、水利议事会年刊、国货运动、茶厂管理、农村调查、经济调查诸方面,是杭州师范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记述了北京50万年以来发生、发展,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地位。全书在对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商贸、宗教等阐述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
中国历史地理学源远流长,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了像常璩《华阳国志》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著作。宋、元时期,编修地方志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当时各地所编方志已达数百种之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所存宋、元时期所修方志仅四十余种,有些甚至已残缺不全。目前宋、元珍稀方志还未有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该丛
本书以清代康熙朝硃批奏折为基础,选编了有关康熙皇帝与各地方官员直接交流情况的史料。内容涉及职官建制、改革、职官俸饷、文牍与吏役等方面的情况。
记载中国海疆的旧方志非常丰富。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这们这里辑录的是清至民国年间编撰的海疆旧方志,对于了解中国海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海疆的行政管辖;海疆政区的沿革;海疆的经济发展;海疆的军事防务;海港的建设和管理;市舶司和海关、海塘建设;开发和保卫、建设海疆过程中的著名人物等,都有
本书主要分为未忘祖国、反日复台、心系宝岛、台湾光复、政体设置、百废待兴和文化重建七个部分。
《潮州府志》(乾隆朝)刊行至今百余载,历经祸乱灾患,难免残缺散佚,1939年冬在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集下,由曾楚楠诸君川《潮州府志》为底本,经多方查寻考证,将其残缺者补之,漫漶者显之,并定版式,编目录,历时半载,终于使之焕然一新。
无
抗日战争胜利后,潮汕经济有些复苏,社会暂时稳定。于是重修潮州志一事提到日程上来。由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郑绍玄任主任,南华学院教授饶宗颐为副主任的修志委员会于1964年7月成主,委员会多达100余人,均为潮州各县高局政要及硕彦鸿儒,修志委员会下设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