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
《中国京剧史料编年(1740-1949)》为京剧史料集,引用文献近100种,约457万字,分为15卷(16开),以时间为序编排。本书系编年体例,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止于1949年(1949年因资料稀少且凌乱,未摘录),含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及中华民国时期,共200余年。本书所收录内容以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工程中第六辑。本辑包含刺王僚、罗成叫关、赵氏孤儿(上中下)、祭塔以及一册《京剧艺术概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行当与流派、音乐和声腔、声韵和念白、服装、化妆、道具舞台、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
本书是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推出的大型话剧文献汇编,收录民国时期(兼收清末)具有重要资料价值的话剧杂志161种,影印出版。编者在书前为每种杂志撰写了内容提要,介绍出版源流,方便读者利用。本书前言由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田本相先生撰写,对中国现代话剧杂志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研究。这是一
本书以原版影印的方式全面收录了民国时期刊印的中国戏曲史著25种,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卢前《明清戏曲史》《中国戏剧概论》等等,且所选书目均是民国初版。本书作为民国戏曲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书通过著名昆曲艺术家柯军先生与戏迷少年陆诚的对谈,讲述了《夜奔》《沉江》《对刀布战》《别母乱箭》《酒楼》《望乡》《告雁》《指路闯界》《胡判》《云阳法场》《生寤》11折昆剧的台前幕后故事,包括剧情鉴赏、表演阐述、师辈传承等,配以每一折的服装照及别具特色的昆曲画和柯军书写的曲牌。本书的装帧形态别致,超薄艺术纸印刷,较好地
《中国秦腔艺术百科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秦腔艺术的权威性大型工具书,是对秦腔文化进行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整理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它融理论性、知识性、民俗性、普及性于一体,以广大戏曲爱好者、专业秦腔工作者和文化事业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是秦腔文化普及的有力工具。《全书》分为秦腔史、表演艺术、秦腔音乐、舞台美
《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科班》是“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图书的其中一部。作者在数年走访京师梨园世家、浸淫京师梨园史的基础上,梳理了京师梨园界的各大科班,详细叙述了32个科班的详细情况,包括创立历史、创办人、代表曲目、培养的人才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按照科班成立的先后顺序,对稿件内容进行编排,随文附有大量梨园
《昆曲艺术图谱》为全面展现昆曲艺术的大型图册。全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主要是从现存的众多昆曲图片中精选出既有重大历史意义,又较为精美的部分加以汇集、加工、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以纵、横两个维度展现出昆曲艺术的前世今生,使读者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昆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现状。
《满目繁华京师梨园故居谈(套装上下册)》以生、旦、净、丑、乐诸行当为纬,以生年时间先后为经,列举百位在京师梨园界有分量的京剧名伶,对其生平、家世、故居概况分别加以介绍。每位人物为一个独立篇目,从生平切入,娓娓道来,最终侧重于对其故居的变更、建置、居住此地时的重要事件等的描述。每篇文章中配有图片若干张,主要为人物便照、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