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齐长城资源调查的资料的翔实记录和齐长城历史沿革的梳理。报告详尽记录了山东齐长城所经过18个县市区的墙体分布、走向、长度、保存状况和材质;确认了齐长城625千米的长度,以及其中石墙、土石墙、山险的长度、保存状况等;纠正了临朐境内有4条长城的错误认知:确认章丘段长城岭长城,为清代在齐长城基础上重修;确认莱芜长城为清代
本书所录器物题铭为山西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祖祠除“碑刻题记”以外所有铸刻或题写于质地为铜、铁、锡、木等物体上的文字。
本书为全面系统地记录甘肃省地名及现状的资料性文献,项目基础数据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全书严格按照《国家地名志技术规格及要求》进行编纂,收集整理了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级政区范围内的重要水系类地名,重要陆地地形类地名,重要交通运输类地名,重要水利、电力、设施类地名,建筑物类地名,甘肃省及市、县所属街道、乡镇等
《南京城墙档案》是国家档案局”十四五“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由南京市档案馆编。本册《水关涵闸的管理与增修》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以来关于南京城墙水关涵闸的管理与增修情况,包括“接管与修建水关水闸”“修建与管理抽水站”“排水及关启水闸”“观测水位”四个部分,这些关于南京城墙水关涵闸的档案、史料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出版,有利于
本书是“续宋本丛书”之一种,影印明成化四年(1468)北京国子监刻本《山海经》一部。在《山海经》的版本系统中,明成化北监本具有特别的地位:一方面,该本是现存的《山海经》中较早的、较少见的官刻本,刻印较为精良。另一方面,存世的该本《山海经》较少,且几乎都是残本,其版本价值较为突出。此外,赵万里先生在《中国版刻图录》中指出
《北京历史舆图集》是一部用地图来阐述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鸿篇巨制,并以其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将成为人们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史的必读书目,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古都风貌、加强三个文化带建设提供历史参考依据。它收录地图750余幅,上自宋代,下迄民国。其中包括区域总图、北京城图及城内分区图、郊区、郊县(畿辅
书稿为运河十二景图志类选题。采用线装书形式,内容包括古文古图选编、现代文著述两个部分。古文部分收录府志、专志、小志当中运河十二景相关内容。古图选自上述各类旧志,以及《扬州胜景图集》《扬州园林图集》《扬州园林甲天下》《扬州名图》《扬州画舫录》。现代文著述部分,由作者组织人员编写,以运河十二景为主题,各自成篇,介绍景观历史
本书影印收录著名家谱收藏家励双杰所藏清至民国时期的民间祠堂文献50余种,成书23册,文献所涉及的区域为江西和湖南两地,文献内容可分为祠志、祠堂册、祭簿、牌册主谱、家训账册,以及其他祠堂杂记文献,包括了与地方相关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涵丰富,引人瞩目,是研究民间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本书为我国江南地区传统水乡城镇的古舆图和1949年前的近代城镇地图的选编,共涉及今苏州、常州、无锡、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及其下属县级城镇63座,收录清代及民国时期测绘、刊印的该区域各类城镇方志舆图与近代地图共计228种。
本书以江苏各市县城市为单位,从历代旧志中遴选相关城市的舆地图、四境图、水利图、机构设施图等约300余幅,这些图谱,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展现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每幅图附以简要文字,介绍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