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仿真复制套装上下册)》系以郭君所藏旧摹本明项元汴原谱为依据而印,书之纸由郭君本其经验指授方法,就原产地江西铅山县与福建崇安县交界之分水关内外选匠督造,其料为新发嫩竹,纸帘按书页大小特制,系依南唐澄心堂造法,砑花于上下端。纸质无论在何种气候中,皆能历数百年而不变,且砑印若干次,而纸面愈见光泽,一无
季子祠、挂剑台位于山东阳谷县张秋镇运河之滨,旧有徐君墓,墓前建有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著名的历史古迹,今俱已废,有五体十三碑等文物留世,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所选底本为新近发现的清代中晚期拓片原本,也是目前仅见拓印年代*早的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传世拓本。该底本原出自青岛市古籍书店,现为阳谷县一文史爱好者收藏。原书
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理论和田野考古,主持过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等发掘。《栾丰实考古文集(共4册)(精)》精选约120篇论文,分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古代社会研究、考古学基础研究、史前经济考古研究、考古学专题研究等。
本报告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部考古子课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以往在吉县的工作经验,结合地形地貌,对州川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掘,调查范围为吉县县城以西、黄河以东、东城乡政府以南、柏山寺乡政府以北区域,地处东经110°29′13.4″(JF4)-110°40′36.5″(JQ1),北纬35°59′29″(JM11)-36°
本书主要发表了2012~2013年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的重要遗迹,发掘面积1997.5平方米。遗迹有运河河道、两岸的河堤、两岸的石筑桥墩、河道中间的石板路、道路、建筑址和木船等。
本书论证了殷商金文的天道文化信息比甲骨文更久远。作者从《殷周金文集成》与《甲骨文合集》的文化信息中细心研究比对得知,殷商金文与甲骨文的时代,历史背景相同,文化信息相互印证,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新物证,是它佐证了殷商武丁中兴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金文与甲骨文铸写华夏文明历史的时代,同时也证明了殷商金文与甲骨文是武丁中兴同一
长期以来,日本学者一直关注并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作者林巳奈夫更是对殷周青铜器研究甚深,该书体系完整、分类精当、内容广阔,是域外青铜器研究的佳作,此次翻译出版将会对国内的青铜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图录是对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的平面记录。书的内容分为秦始皇与秦王朝、“地下王国”——秦始皇陵、“神秘军团”——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四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呈现2000多年前伟大的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文明发展的辉煌与成就。
本书收录了全国28个省文物管理机构和72家文博单位的277件文物,分三部分讲述了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渊源和紧密联系,辅以文物作证,分析了四川在各条丝路上的作用,以及四川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文化交流中的位置,阐述了巴蜀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的独特贡献。
《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古籍)》收录陈介祺旧藏青铜器全形拓本近200件,包括了陈氏收藏的主要部分,多为全形精拓,如毛公鼎全形精拓本。《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古籍)》补足了过去发表的《簠斋吉金录》、《簠斋藏古目》的缺憾之处。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可使这些历经沧桑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化身千百,进入学术界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