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良好的学术氛围影响下,在刘梖文、刘咸荥、刘咸焌的悉心指导下,被蒙文通称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的天才学者刘咸炘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刘咸炘“一生笃学精思,明统知类,志在由博趋约,以合御分”,所著《推十书》“是其所撰哲学纲旨、诸子学、史志学、文艺学、校雠目录学及其他杂著之总集”,“承续了中华人文风教的传统而踵
西南写刻版本更是集西南地区历代学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历代传唱中被广为珍重,说明了区域文献与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间的联系。在版本研究中对艺术性的注重是较缺乏的,写刻本具有工艺美术性与文学性,为出版印刷制作与版本研究提供新视角。而版刻书迹于研究书法史和考察书人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书迹资料。有鉴于此,今经多方收
西南写刻版本是集西南地区历代学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历代传唱中被广为珍重,说明了区域文献与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间的联系。在版本研究中对艺术性的注重是较缺乏的,写刻本具有工艺美术性与文学性,为出版印刷制作与版本研究提供新视角。而版刻书迹于研究书法史和考察书人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书迹资料。有鉴于此,今经多方收集
原名《鹤斋丛书》、《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六集,收书四十种,七十四卷。所辑经说、杂史、金石、笔记均为篇幅短小罕见之书,非本丛书较难找到。除个别宋明人著作外,大都为清人著述。自著《勇卢闻诘》及《张忠烈公(煌言)年谱》亦刊入第1、4集。其中朝鲜人著作2种,从中可见中朝文化交流。清人七弦河上钓叟所撰《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本书是清代学者钱泳于道光时期所作笔记杂考,记述了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原书稿共六册,具体内容为:记边疆及外国之历史与风土人情;记金石碑帖、书画、器物;记异事与异闻;记作者见闻之人;作者的杂记、杂考;作者的诗文。这是本书的次整理影印,书前附有解题。
影印文献汇编。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芸阁,又号罗霄山人、芗德,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为陈澧入室弟子。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编修,擢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关键人物之一。本书辑录文廷式著述及相
本书是晚清大学者俞樾的全集,以《春在堂全书》光绪末年最后刻本为底本,参校光绪十五年等刻本整理,增辑了《春在堂全书》尚未收入的日记(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年)、书札、《课孙草》、《荟蕞编》、《耳邮》、《啸香馆笔记》及部分题跋、题记等文字,新增了150多万字的篇幅,是搜罗最为全面的俞樾作品全集。全集分编为三十二册,后附俞樾研究资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
写刻本是指以名家手写版刻成的古代典籍,在我国印刷事业发展的长河中,兼具时代审美风气和个人书法趣味,是为满足文人学者审美需要,而精益求精的具有美学的产物,因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存世稀少,显得十分珍贵。写刻本在内容上往往也是精校精审,所刻之书涉及经典考据、史论、诗文集、金石碑铭考订等多种类型。今编者按经史子集四部简单分类
张岱(一五九七一六八九),一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生活于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入清后隐居不仕,由于种种原因,张岱在清代不甚受到重视,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方经周作人等学者的发掘,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本编搜辑张岱文献各种版本十五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