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分十二本纪、八表、十书、三十列传、七十世家。本册为纪一。
冯骥才先生对民间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始自20世纪60年代,而近20余年来,这位行动的知识分子转战于四个战场:一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民间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四是教育保护(建立非遗学)。在奔走呼号中,他留下了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论、批评、随笔、散文、纪实、研究、口述史、讲话、谈话录,
本书据日本藏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影印,该《史记》为现存最早三家注本,是一百三十卷全本。《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后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著作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
《资治通鉴》是我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
《中国历史长卷:手绘年表》是一本献给所有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书,步印历时3年半倾心原创。它以精准的时间坐标,手绘年表的形式,将历史的陈代谢直观呈现出来;又以500多幅原创国画插图和10余万字,来丰满它的情节。从神话到考古,从石器时代的满天星斗到夏商时期的逐鹿中原,从秦汉一统到晚清变局,既有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有鲜为人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是一部整体反映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全貌的大型资料汇编,以年代为序,汇为一编,根据古籍底本数量,分为清前卷、清代卷、民国卷,以期为研究者提供相对完整的文献全览图景,为丝绸之路的研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做出一点基
《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主要有三个特色或成就:(1)在参考中国南宋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秦藩刻本、明南监刻本、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清代张文虎所校金陵书局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
本套书是一套解读丝绸之路各区域各主要民族艺术成就的艺术理论图书。该套书分为上下卷,以文配图的形式完整讨论了自新石器、青铜时代始,中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主要游牧民族的艺术创造。第一分卷为《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主要讨论丝绸之路各区域或文明(例如古代中国、波斯、希腊、中亚)参与文化交流的主要艺术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第
本书是一部古籍整理类图书,主要整理冈白驹《史记觹》、中井积德《史记雕题》、皆川愿《太史公助字法》等著作,随着清代考据学著作在江户中期传入日本,江户考证学派在疏解《史记》时亦以考释字词音义、阐释典章制度、辨证地理等作为重要内容,本书即展现江户考证学派的《史记》文献成果。通过和刻《史记》文献的整理、汇编工作,妥善保存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