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吉生先生,浙之绍兴人(原籍嵊县),初名庆元,出生于公元一八七三年,卒于一九四七年。 少时为钱庄学徒,因肺痨辞退,在家致力学医,兼为人治病。时徐锡麟、秋瑾鼓吹革命,先生化名激声加入同盟会,以行医为掩护。后遇事远走东北,得识日本医界名士,获睹大量祖国珍本医籍,深慨祖国医书散佚之多,乃有志于搜集。民初返绍,易名吉生(激声
《中国医药汇海》属于中医丛书。是由民国蔡陆仙编辑而成。成书于1936年。书分7编,第一编经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附《医经精义》)、《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王叔和脉经》、《针灸甲乙经》、《颅囟经》等;第二编史部;第三编论说部;第四编药物部;第五编方剂部;第六编医案部;第七编针灸部。分部较有特色
《中华医藏》拟将2289种重要中医古籍分四编十九类分阶段影印出版,并撰写书目提要,五年内完成;全部出版后再进行数字资源库建设。这是一项多行业、多民族共同承担的全面揭示中医药发展源流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意义重大。通过编纂、出版两方面力争打造时代精品。该项目设二级结构。第一级为“编”,第二级为“卷”。全书分为四编。本书为
本书收录金人刘完素撰集《刘河间伤寒三书》、明薛己著《?薛氏医按》、清丁丙编《当归草堂医学丛书》等三种,?为人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珍贵文献。
四川历来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巴蜀自古出名医、产中药,形成独特的川派中医药文化。从汉代以来,至明清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超过千人。两千年来,川派中医药在中医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川派中医名家珍本汇刊》精选清代至民国初年巴蜀中医名家如杨凤庭、齐秉慧、罗绍芳、廖云溪、王文选、刘仕廉、郑钦安、温存厚、唐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1-44卷)》内容简介:《中国医学大成》分十三类,凡三百六十五种:医经十五种,药物十九种,诊断十六种,方剂十九种,通治六十种,外感病四十三种,内科二十七种,外科五十二种,妇科二十四种,儿科三十三种,针灸十六种,医案十六种,医论医话、医史二十五种。因其搜罗至广、版本选择至精而称誉医坛。此次十行之《中国医
中医古籍影印。《黄氏医书八种》是清代名医黄元御撰著的医书之汇编,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8种,内容涉及中医理论的阐发,伤寒、瘟疫及其他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医药方剂的整理及用法等,基本反映黄元御治病偏重温补的思想。《伤寒说意》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
中医百部经典(第一辑)甄选20种国内外现存中医善本古籍原版影印,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华氏中藏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抱朴子内编》等,采用“三世医学”的分类编次,即经脉医学、汤液医学、导引医学。所收古籍版本有金大定二十六年
我国医学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并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医学流派,如江南流派、岭南流派、湖湘流派、巴蜀流派、齐鲁流派等。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医学。《巴蜀中医文献珍本汇刊》(第一辑)将现存历代巴蜀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并尽可能地将流传于民间的巴蜀中医古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搜集,并按
我国医学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并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医学流派,如江南流派、岭南流派、湖湘流派、巴蜀流派、齐鲁流派等。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医学。《巴蜀中医文献珍本汇刊》(第二辑)将现存历代巴蜀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并尽可能地将流传于民间的巴蜀中医古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搜集,并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