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来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巴蜀自古出名医、产中药,形成独特的川派中医药文化。从汉代以来,至明清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超过千人。两千年来,川派中医药在中医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川派中医名家珍本汇刊》精选清代至民国初年巴蜀中医名家如杨凤庭、齐秉慧、罗绍芳、廖云溪、王文选、刘仕廉、郑钦安、温存厚、唐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1-44卷)》内容简介:《中国医学大成》分十三类,凡三百六十五种:医经十五种,药物十九种,诊断十六种,方剂十九种,通治六十种,外感病四十三种,内科二十七种,外科五十二种,妇科二十四种,儿科三十三种,针灸十六种,医案十六种,医论医话、医史二十五种。因其搜罗至广、版本选择至精而称誉医坛。此次十行之《中国医
中医古籍影印。《黄氏医书八种》是清代名医黄元御撰著的医书之汇编,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8种,内容涉及中医理论的阐发,伤寒、瘟疫及其他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医药方剂的整理及用法等,基本反映黄元御治病偏重温补的思想。《伤寒说意》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
中医百部经典(第一辑)甄选20种国内外现存中医善本古籍原版影印,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华氏中藏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抱朴子内编》等,采用“三世医学”的分类编次,即经脉医学、汤液医学、导引医学。所收古籍版本有金大定二十六年
我国医学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并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医学流派,如江南流派、岭南流派、湖湘流派、巴蜀流派、齐鲁流派等。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医学。《巴蜀中医文献珍本汇刊》(第一辑)将现存历代巴蜀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并尽可能地将流传于民间的巴蜀中医古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搜集,并按
我国医学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并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医学流派,如江南流派、岭南流派、湖湘流派、巴蜀流派、齐鲁流派等。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医学。《巴蜀中医文献珍本汇刊》(第二辑)将现存历代巴蜀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并尽可能地将流传于民间的巴蜀中医古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搜集,并按
《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于二〇一八年出版以来,颇受学界好评;其中的医案类及方剂类部分,尤其受到中医临牀界的关注。这批基本上属于孤本、流离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并且至今仍深藏于民间的珍稀医籍,其文献价值、临牀实用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限于当时条件以及整理进度,《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
中国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续编·第一辑
新安之地名医辈出,他们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对中医药学理法方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入挖掘,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丛书选择9部新安医学孤本珍本影印出版,内容涉及中医理论、伤寒、本草、内科证治、杂著、名家医案等;分别为9部著作撰写3000字左右内容
曹炳章先生早年随父研习药业并在绍兴经营药品,后从医师方晓安,通读伤寒、内科、本草等名家医书,自设诊所行医。并发奋购天下医书,曾搜集有达3500余种,又向北平、南京、上海、苏州甚至到国外东瀛选购未藏之医籍,藏书楼有\"集古阁\"。先生精内、妇、儿科,尤擅喉证,熟谙药性。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常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