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考古类型学方法,从科学发掘出土的铜器中确定若干标准器,将传世铜器作分期断代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常见铜器铭文字形,进行字体的分期断代研究,进而尝试对部分不见铜器器影的铭文进行断代,并重新厘定部分商代晚期铭文与西周早期铭文。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剔除部分改断为西周的铜器铭文,编撰商代铜器铭文汇编,以利于对商代史进
公元十至十八世纪,湘西酉水流域一直是永顺宣慰司彭氏家族的世居之地。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彭氏袭职溪州刺史;五代至北宋初,彭氏辖区一度包括沅水流域南北两江的二十州;明代,永顺彭氏土司作为防苗征苗的重要力量而受到王朝的恩宠;清雍正五年(1727年),彭氏土司改土归流。其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历五代的梁、唐、
《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套装上下册)》作者赵声良自1984年大学毕业后即赴敦煌工作,有志于研究敦煌艺术史,后来又在日本取得美术史学博士学位。他率领研究小组经过数年的努力,完成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第一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十六国北朝时期石窟所作的全面研究,通过扎实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敦
本书汇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之间安徽考古发掘成果。全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有概述、序图、专题文物图、市县文物图、重点文物图、文物单位索引等内容。下卷主要内容为文物单位简介。
本书为民间藏家成贤斋主人所藏敦煌遗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CXZ001号-CXZ015号,下册为CXZ016号-CXZ028号。
《汪宁生集1》:第一卷收入《民族考古学论集》及《古俗新研》两种,是汪先生以自己所倡导的民族考古学方法即三种或多重证据法研究问题的实践,是他投入精力多的研究重点。前者包括民族考古学理论方法和若干专题研究;后者是以民族学资料探索中国古史上疑难问题乃至考释古文字的尝试。《汪宁生集2》:第二卷都是有关云南考古和古史的论著,收书
《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上下)(精)》(作者霍宏伟、史家珍)是一部反映洛阳地区铜镜发现与研究的工具书,内容分为绪论,上编、下编及附录等四个部分。绪论包括两篇综述性研究论文。上编著录自战国至宋金元明时期的铜镜300面;下编对近60年来洛阳铜镜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记述;附录为主要参考文献、《洛阳出
本书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的第七卷,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窑出土三国吴简,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二大类:一大类为采集简,一大类为发掘简。采集简系施工搅乱后,从井窑四周及十里以外湘湖渔场卸渣区抢救捡回的简,这种简相对残断,发掘简系吴简正式发掘后,现场得到保护,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简;这种简相对完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收录2000年来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三百余方,每方墓志编者都加以释文和标点,著录其尺寸、书体、行款等相关信息,并配以拓片图版。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便于学者查询。《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研究文史的新资料,对推动唐代历史和洛阳墓志研究有重要
本书共分为九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古藏文;阿拉伯文;回鹘文;叙利亚文;梵文;西夏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