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从汉代到民国间碑志1060余种,包括汉代21种、曹魏4种、晋代11种、北魏51种、东魏17种、西魏6种、北齐29种、北周13种、隋代39种、唐代773种、五代13种、宋代61种、金代2种、元代2种、明代3种、清代3种、民国6种。
本书是一部图集,收录了若干陈簠斋彝器的全形拓片图。
《曾侯乙编钟(全套共4册四色豪华精装带函盒)》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曾侯乙编钟出土三十余年来我国在考古、音乐、美术、文字、声学、金属铸造等多个专业学科有关编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对曾侯乙编钟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做出了适当的诠释和评价。《曾侯乙编钟(全套
刘曙光、黎方银编著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前期研究》是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在2008年7月~2011年2月间各项前期研究工作的整理与总结,内容涉及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保护与工艺研究、现状调查、监测分析、试验等多学科领域,相关研究与成果为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的提供了
《鲁迅藏拓本全集瓦当卷》主要展现了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藏瓦当拓片,共315枚334种。《鲁迅藏拓本全集瓦当卷》编排采用简便的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内容分为文字与图画两大类。以上瓦当拓片花费了鲁迅不少精力与财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生活、艺术水平和审美取向。
《中国梅瓶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于2003年申请并获立项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中国梅瓶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器形演变”(立项批准号:03CF073)的最终成果,于2013年成功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本书对中国梅瓶的器形源流做了梳理分析,对梅瓶文化渊源及分期以及中国梅瓶的对
本书是刘凤君教授多年研究、收集的骨刻文实物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分理论篇、图版篇两部分。
碑志,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洛阳明清碑志偃师卷(套装上下册)》分卷出版,一县一卷。主要辑录洛阳偃师境内明清时期的重要碑刻,其中包括各种石碑、墓志,书法、文辞等内容,是研究明清时期洛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区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收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献五篇,共120支简,分为原大图版、彩色图版、释文注释、字形表等部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考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这使其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仍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今首次整理出版。《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八册)》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