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南公日记》手稿共六册,写在上海艺学社印制的本子上,为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全年日记。第一册一月一日至四月十七日,第二册四月十八日至六月三十日,第三册七月一日至八月十一日(七月三日补写於七月一日之前),第四册八月十二日至九月十六日,第五册九月十七日至十月二十六日,第六册十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所涉人物、事迹多而
自唐宋以来,地处江南腹地的苏州就有写经印本供养于古刹浮屠的风俗,尤其是明清以来,藏书家、刻书家层出不穷。目前,苏州博物馆馆藏中文古籍十万余册,大抵为辛亥革命以前的稿本、抄本、校本及印本,尤以佛教经卷、地方文献、碑帖拓本、名家手稿等为特色。自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苏州博物馆已有67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爱情,这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就描述甚多,故事典例也颇多。不管是悲凉凄切的,还是平静幸福的;不管是天长地久的,还是昙花一现的,感情的初始都是纯粹的。很多人相爱的时候以为彼此之间的爱永远都挥霍不完,但是当爱情演变成亲情时,就会发现那份爱已经少了一份激情。热恋时彼此难分难舍,海誓山盟,时间一长,感情在无意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对
青春是葳蕤绚烂的夏花,青春是悠扬动人的欢歌,青春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青春是人生中最锦绣的一道风景…… 说起青春,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充满朝气的面庞,是无忧无虑的欢笑,是无所畏惧的身躯,是呼啸而过的单车,是肆意张扬的快乐……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
中国自古有修史的传统。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如何得其精要,把握大略,从而获得镜鉴,反思过往,指引当今,是不少人常思索的问题。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编年体巨著,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历时十九年而编纂成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
珍稀古籍丛刊·御选唐宋文醇(二函二十册)
序、跋两种文体虽然早在宋以前就已出现,但大量使用这两种文体并取得很高成就,出现较多题跋专书,则是自宋代始。宋人序跋中的书序、篇序,集中体现了宋人的文艺观及宋人对历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是研究宋代文化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料;宋人的赠序文,则全面反映了宋人尤其是士大夫之间的交往和价值观,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本书为徐乃昌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一月至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五月间撰写的日记。内容主要有:关于明清刻本、金石文物的收藏,古籍的买卖活动及书籍的刊刻出版等。
本书共收录著名学者、诗人苏渊雷先生往来信札六百余通,共涉及亲朋好友二百余位,其中不乏施蛰存、钱钟书等名人大家。信札内容信息丰富,谈论学术、时事、人情、生活等无所不包,为我们了解苏渊雷、研究苏渊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