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最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 本册为《朱子语类》卷一至卷四一。 《朱子语类》为朱熹与门人
《续资治通鉴纲目》是一部接续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纲目体史书。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凡四百零八年,共二十七卷。其体例遵循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据该书凡例:“凡事迹悉据正史(谓宋辽金元史及《皇明实录》),正史或有缺略异同,参取宋《长编》、元《经世大典》等书增入订正。”是明代一部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杂采先秦以来解释、补充、阐发《仪礼》的资料汇编。魏晋时期郑玄注大行于世。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多宗郑学,而稍异其说。宋代独辟蹊径,屡创新说,家传师授,各树其帜。 南宋卫湜积二十年之力,于宝庆二年(1226)编成《礼记集说》,凡一百六十卷,《统说》一卷。卫湜,字正叔,号栎斋,南宋
《儒藏》精华编五三册所收为南宋学者卫湜所撰《礼记集说》之卷56—106,内容从《礼运》至《丧大记》。 《礼记集说》为南宋学者卫湜所编撰的一部对《礼记》进行释义之作。从东汉郑玄注《礼记》开始,历代对《礼记》之解说层出不穷而散见杂出,难于尽览。有鉴于此,卫湜以郑注、孔疏为主干,网罗旧闻,博采诸家,汇萃辑录,积二十年之精力,
《儒藏(精华编五二)》收录《礼记集说》卷一至至卷五十五,包括《曲礼》(上下)、《檀弓》(上下)、《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世子》、《礼运》(上)诸篇。《礼记集说》共一百六十卷,南宋卫湜撰。卫湜其人,史书无传,名闻于今,皆得力于此书。此书以郑注、孔疏为主干,网罗旧闻,博采诸家,所辑资料极其丰富。所引著作,今大半已经
《儒藏》(精华编一四三)收录《历代名臣奏议》181—216卷,主要内容为“去邪”“赏罚”“戒佚欲”“慎微”“听言”“法令”“慎刑”“谨名器”等部分的内容。《历代名臣奏议》是一部上自商周、下至宋元历代约两千余位名臣的奏议汇编。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经国、礼乐、用人等66门,辑录历代名臣奏议八千余篇。该书取
《历代名臣奏议》68—104卷属《儒藏》精华编一四〇册。《历代名臣奏议》共350卷,是一部上起商周,下至宋元,包含约两千余位名臣的奏议汇编。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经国、礼乐、用人等66门,辑录名臣奏议约八千余篇,以及出自正史的君臣对答之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
本书为精选古人释读《中庸》的文献之影印合集。《中庸》自宋朝始备受推崇,最终升格为四书之一,此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各种解读注释,成果蔚为大观。本书精选古代学者释读《中庸》的相关文献,精考版本,大致按照作者生活时代先后顺序编册。在书目选择上,本书挑选了宋代以
本书按照原文、注释、译文为先后顺序编写整理,同时参考了多种古籍版本,整理过程注重注译准确,通俗易懂,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晏子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记述了晏子的思想言行,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晏子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所蕴含的礼法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尚贤任能思想、廉政思想、外交思想、哲学思想等在今天仍
《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所收人物,正案179人,附案922人,诸儒68人,共1169人。较此前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及其后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内容都更为丰富,取材更为广泛,体例也更为严整,能全面反映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当然,《清儒学案》由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