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第一批影印书目五种:《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明嘉靖间歙县汪氏主一斋刻本。一函六册。《素问钞补正》十二卷附《滑氏诊家枢要》一卷,唐王冰注、元滑寿抄、明丁瓒撰,明刻本。一函二册。《新刻全补医方便懦》三卷,金李杲撰,明万历乔山堂刻本。一函三册。《丹溪心法类集》四卷,明杨珣撰。
范行准先生是当代著名医学史家与藏书家,其“栖芬室”以收藏善本医籍著称。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一生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收藏中医古籍,1984年,范行准把苦心搜集的珍贵医籍献给国家,共计760种,7200余册,仅元明刻本、稿抄本即有90多种,现珍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其中不少元明善本,名家批校本、孤本、稿本、抄本,更是栖
《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上卷)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下卷)》在对中医古籍图像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基础上,对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按摩、本草、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养生12类中医古籍(1911年以前成书)中的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每类包括正文和图录两部分,其中正文阐述该类别图像的概述、分类和特色图像,图录主
清周学海编撰。共收录医书三十二种,内容丰富。既有周氏校刊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十二种。又有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如《脉义简摩》《脉简补义》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等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有光绪宣统间刻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汇印本。今据此本缩小影印。
《中医四大名著》包含《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黄帝内经》,通过注释和译解对原书进行详细的解读,是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方便实用的读本。
《中医四大名著》既是中国人宝命全神的经典,也是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母地。《中医四大名著》则具体向你介绍了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的有关知识。
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是指敦煌藏经洞与吐鲁番周边地区出土文书中的中医药文书及相关内容文书。这些文书形成约一千年前或稍晚时期,总数约有二百多件。《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选取了其中保存较好的一百多件进行研究。书稿内容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是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研究作全景式的描述,举例揭示本研究范围的主要难点与存在问
米伯让手书校录中医经典(4函共15册)(精)
本书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合集,原文重新排版印刷,无注解,无译文。孙思邈(581-682),唐代名医,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他医德高尚,注重辩证用药,重视妇、儿疾病,均有独到见解。后世尊称为“药王”。本选题已经通过论证,有纸质版。
任应秋(1914-1984)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学家,其学术成就卓越,系中医药学科建设重要的奠基人。任应秋先生论著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一生共著书四十余部,撰写论文及著述五百余篇。任应秋先生的学术研究涉及医史、文献、方药、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