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邻域分布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构造单元。在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海-太平洋板块以及特提斯洋多板块汇聚及多动力系统相互作用的区域背景下,南海地质构造图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和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遵循深部控制浅部、区域约束局部和海陆统筹的研究原则,将南海及邻域划分为三级构造单元,其中一、二级为大地构造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发育最完善、最复杂的边缘海,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备受国际地学界、资源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的关注。20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持续而系统地对南海及邻近海域开展了多手段、全方面、立体式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海量的实测地形、单道地震等数
本图集以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板块理论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十年来累积的实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收集海域及邻近陆地各类地质资料,运用当代先进的编图方法和成图技术编制而成。内容包括南海及邻区地形地貌、南海及邻区晚第四纪地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南海及邻区地层与沉积特征、南海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构造、南海及邻区地质
东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之一,同时又是三大边缘海域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我国东海区域主要是指我国黄海以南,台湾及台湾海峡以北的广大海域。东海岸线北起长江口江苏启东嘴,南到福建、广东交接的诏安详林的铁炉岗,经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五省及上海市。东海沿线各区域由于其地形、气候、物产等原因形成了兼具
图集在全球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以基础地质的本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地质对比研究,探索全球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认识全球微板块构造演化对能源、资源、灾害分布的制约。依据全球尺度的P波层析成像模型—MIT-P08模型,通过GMT软件为成图手段,突出全球微板块构造和典型构造系统的地质学术观点表达,形成清晰规范
《南海沉积物类型图》(1:100万)共分8幅,是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实施的多个海洋调査专项及其他调査研究项目获取的9090站沉积物实测数据,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资料编制而成的首幅覆盖整个南海的沉积物类型图,反映了南海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本图说明书在详细阐述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和沉积速率的基础上,揭示了南海现代沉积物分区
《中国海洋文献丛刊》(全四十册)一书收录历代海运文献58种,包括《沈文肃船工奏稿》《关税成案辑要》《各关税务清册》《比较进口货税清册》《宣统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浙海钞关现行收税则例》等古籍,除原版影印外,整理者还对每种古籍写了提要,简明扼要说明古籍基本情况以及书目内容。本书对研究明清两代的漕船及其运行体系、海关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图集》包括了313项海底地理实体,按照地理实体的地貌形态、规模大小和主从关系,可划分为3级,其中一级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共1项(南沙陆坡),二级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共11项(盆西峡谷、盆西南海岭、中建南海盆、万安海底峽谷群、厂雅斜坡、南薇海盆、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礼乐斜坡、长龙海山链、飞龙海山链),
《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物类型图》(1:100万)共分6幅,是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实施的多个海洋调查专项及其他调查研究项目获取的17145站沉积物实测数据,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资料编制而成的,反映了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本图说明书在详细阐述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和沉积速率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渤海、黄海和东
本选题收录南海所从10个不同方面开展对于印度洋上的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在印度洋开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海洋资源勘测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减灾防灾等工作,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