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旨在全面且系统地整理与编纂民国时期云南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为学术界构建一套全面、精确且权威的研究资料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民国时期云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与理解。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更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洞悉民国时期云南地区风貌的窗口,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在探讨民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广阔领域中提
本收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线索,分为《湘人渐悟(1840-1918)》《湘潮澎湃(1919-1927)》《湘火燎原(1927-1937)》《湘土怒吼(1931-1945)》《湘境风雷(1946-1950)》《湘路春辉(1949-1960)》六册,呈现了2200余张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的老照片。
本书收录1939—1949年间万县智和、德胜、德新、城守、清泉、陈家等6个镇公所的档案资料,主要有训令、指令、通知、函、呈、报告、报表、名册,以及一些收据、证明书等,内容广泛,涉及地方事务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农商贸易、金融银行、货物集散、摊派征收、战时动员、民事纠纷、风物民情舆论等。从目前能知,万县民国时期的乡镇档
该书以古代康熙版《广宁县志》、乾隆版《广宁县志》、道光版《广宁县志》为研究范本,这些广宁古代县志以地图和文字记述广宁地理山川交通面貌,同时记录着广宁卫所署各司、所、局、仓名称,经济人口变化情况,城池和公署,义学田山等信息,记录翔实,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而且熔古铸今、内涵丰富,还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观览借鉴价
本书十卷附录一卷,明代谢庭桂纂修,明代苏乾续修,现金玲、孙显斌依据收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点校整理。本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延庆县志书,也是留存最早的北京志书之一,是一部详细记载隆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区一带)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的志书。该书分卷详细描述了当地的山川、城池、官署、食
本书属于《处州文献集成》丛书之一。该丛书由《处州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负责编纂和实施,主要收录地方史志文献、处州先贤和任职处州的历史名人记述处州历史风貌、文物文化遗存、民俗民风的历史文献等。《处州文献集成·方志辑》是该丛书“清代辑”的接续,收录清代代有关处州的方志文献30余种,其中不乏孤本。本书采用影印方式出版,约74册
本书精选了来自安徽省档案馆、黄山市档案馆、黟县档案馆、歙县档案馆、休宁县档案馆的330组珍贵徽州古代历史档案。这些徽州历史档案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交往、风俗习惯等生活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的史料价值。全书以影印的方式呈现这些跨越千年时间珍贵档案,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徽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面貌,印证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邃思
《新修余姚县志》二十四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书前有沈应文叙及修志姓名,有图,卷一至卷五为舆地志,卷六至卷九为建置志,卷十、十一为食货志,卷十二为官师志,卷十三、十四为选举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一为人物志,卷二十二为典籍志(附碑刻),卷二十三、二十四为丛谈。《新修余姚县志》二十四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
《(民国)萧山县志稿》,彭延庆、张宗海修,姚莹俊、杨士龙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全书三十三卷首末各一卷。卷一为疆域,卷二为山川,卷三为水利,卷四至卷六为田赋,卷七至卷八为建置,卷九为古迹,卷十为学校,卷十一为纪事,卷十二官师,卷十三、十四为选举,卷十五至卷二十七为人物、列女,卷二十八、二十九为琐闻,卷三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