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由天津市中医药医史文献专家收集津沽医派医家自金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编著并刊行的著作,进行整理、校正、点评。津沽中医在数百年来,不断地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医学流派津沽医派,是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对津沽医派的著作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具有极大的地方性文献价值和中医文化价值。第一辑收录:《补注瘟疫论》,
本合集所选版本皆为馆藏善本,未删削,为足本,精校精注,且为旧刻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等特点,是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中医的重要资料。本合集包括《伤寒杂病论》4册,《神农本草经》2册,《黄帝内经太素》4册,《难经》2册。
本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房内记》《疗射工毒方》《胎产方》《却谷食气》《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禁方》《导引图》,约两万三千余字。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妇科、儿科、五官科、方药、房中、药膳等多个学科。2024年是
本书(1838-1949)是博济医院的英文医学报告,持续百余年。博济医院创办于1835年,是中国第一批西医院之一,也是孙中山就读过的学校。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使其成为祖国西医学的人才摇篮,为中国医
《中华医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具体实施。是以中医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原书影印为基础,集保存、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