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分析了我国湖泊、河流、湿地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以生态学视角阐释水域生物要素与生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水域生态恢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进一步总结了水生态恢复方案的设计流程,并提供了来源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帮助读者学习与掌握设计方法。本书注重生态学理论、工程思维和技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全书共分9章,在对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进行综合记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境及五条中型山脉的生态保护现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等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对11类特色代表性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专题研究;对
当前,全球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污染加剧三重生态威胁,生态系统退化正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自然资源,甚至危及一些区域人类的生存。联合国先后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十年、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和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系列行动,推动重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促进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基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逐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19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与绿色发展模式考察的总结性专著,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编著。全书共6章,包括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科考区域和路线,青藏高原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青藏高原典型工矿业生产活动特征及污
渐进式生态修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学科和重点产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本书在介绍生态修复理论知识以及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回答如何度量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如何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怎样去构思、筹备、启动和管理生态修复项目,如何实施和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等问题。除此之
本书以晋祠泉域岩溶水系统为对象,从系统思想出发,剖析了泉域地质结构与岩溶发育特征,边界与水文地质性质,系统要素构成及转化关系等,联合建立了晋祠泉域和相邻的兰村泉域岩溶水系统三维渗流数值模型,开展了水源资质、量评价,分析了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的趋势,揭示了环境问题成因,提出了岩溶水资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制定了晋祠泉水
本书系统全面地归纳建筑室内供水安全现状及供水管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阐述供水管道微生物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解析冬季供暖期和夏季高温期建筑室内供水管道水体滞留引起的细菌微生态变化特征,阐明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真菌微生态对滞留的响应,分析突发藻类污染影响下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细菌微生态的演替特性,探明硝酸盐及天然有机物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归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活性污泥、饮用水管道、好氧反硝化脱氮微生物和景观水体微生物生态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在高效菌群/菌株分离中的应用;介绍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针对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优秀”。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白腐真菌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原理与方法。全书包括5章,第1章概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石油烃、卤代烃、复合污染物及新兴污染物的基本属性和污染现状;第2章介绍了白腐真菌生物学和酶学;第3章是白腐真菌产漆酶基础研究,包括漆酶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不同菌种产漆酶条件优化、诱导物Cu2+对产漆酶的影响、不同
本书在简要阐述了环境生态学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生态破坏与生物的生态关系,系统探讨了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充分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环境生态与生态环境管理,深入论述了环境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本书以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分析、生态学模型与模拟、野外调查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计算2000~2018年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的货币价值;在像元、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区等多空间尺度上揭示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阐明生态系统服务的得失权
(1)提出"亚喀斯特景观"概念并与一般喀斯特景观区别开来,以贵州为例,探索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貌效应、水文水资源效应、土壤植被效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效应、资源效应)和功能,寻找其脆弱度划分的指标体系,探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重建道路和对策,为区域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2)依托遥感和
本书针对生态工程固碳评价过程中的理论方法和认证体系等关键问题,以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等六大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实地实验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碳累积的分布规律,提
本书以“花园”为切入口和聚焦点,重点关注昆虫与花园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向大众介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在最贴近人类生活的区域是如何运作的。书中作者以“园丁”自居,从自身打理花园的经验出发,介绍了大量科学、有机且切实可行的植物栽培方式,破除机械化农业和单纯追求城市景观导致的部分错误栽培观念和种植误区。作者指出,在种植中大量
本书主要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和实验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第二部分为5章,每章5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分离纯化与培养保藏、环境微生物的培养、现代分子微生物学技术和环境微生物的应用。本书内容由浅及深,实验的综合水平、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渐提高,
《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实验》主要为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而编写。全书共36个实验,涵盖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监测、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相关实验及操作。本教材内容丰富、新颖,理论和实操性兼备,既可作为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
本书在介绍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污染物的生物作用过程、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三个方面论述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从环境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污染物生物处理和环境生物修复三个方面论述污染物的生物转化降解过程、机理与方法,最后阐述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提出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本书针对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与退化生态系统等典型退化类型,以全球和我国生态退化诊断一生态退化分布一生态治理技术需求一生态技术评价一生态技术筛选为主线,分三个部分系统分析与评价生态技术特点和应用效果:第一部分综述生态技术评价的总体研究框架,分析生态退化演变过程,建立生态技术识别方法、评价指标与模型方法和集成平台;第二
《环境分子微生物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涉及的分子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环境分子微生物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分子微生物学概念、发展史及基《环境分子微生物学》内容;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细胞大分子与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涉及的基础知识;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绍了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分子组成,进化、系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