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休耕制度建设中的耕地休耕规模调控及时空配置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粮食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指导,从国家-区域(跨省级行政区)-省域-县域不同空间尺度,按照“中国休耕规模调控体系-区域(跨省级行政区)休耕规模调控实证-省域休耕时空配置实证-县域休耕时空配置实证-中国休耕规模调控
本书基于韦本辉研究员所提出的“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耕作理念和“粉垄理论”,介绍了由韦本辉等发明的立式钻头及三角板犁(撬犁)替代传统犁头和横轴旋耕,并由此引发的耕作模式与栽培方法变革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以及由钻头和板犁装备的粉垄农业机械以“粉垄农机+粉垄耕作+粉垄栽培”形式完整构建可替代现行农业的“粉垄农业”技
本书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自上而下串联多民族的灌溉水资源/水系为主要抓手,以水资源的支配活动为切入点,描述梯田稻作生计空间内多民族的个体性(以族群/村寨为单位)和群体性(多民族多灌溉单位)联合灌溉行为,进而探讨梯田农耕社会中超越民族、文化、信仰边界,突破资源配置冲突,达到一致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平
本书以201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对象,从遗产的“林、寨、田、水”四个组成要素与价值出发,采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简明的文字,以趣味性强和多学科综合的“百科性读本”为特色,为广大关注、热爱中国农耕传统中“天人合一”智慧的读者展示一个经典案例。
《中国休耕制度:利益主体、补偿机制与实施模式》以耕地休耕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地理学相关理论、粮食安全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指导,以休耕制度主体识别-休耕补偿测算-休耕制度落地为研究主线,以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构建-多视角差异化休耕补偿测算-差异化休耕模式及技术措施探讨-可持续休
本书围绕世界轮作休耕制度演进及实践发展和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与应用实践问题进行阐述与总结,构建中国轮作休耕制度基本框架。具体而言,在梳理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中国耕地资源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解读现阶段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客观环境和制度
本书立足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在系统分析旱地农作系统(包括不同单作模式和多熟制模式)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以及综合评价旱地农作系统水分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油菜、玉米、辣椒3种旱地作物的节水抗旱生理生态机制,并开展了典型“旱三熟”种植制度下的农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与技术模式研究,设计
本书从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根际微生物区系失衡和多样性下降、化感自毒作用、土传病害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自毒物质–根际微生物–病原菌的互作效应及其在连作障碍形成中的作用。本书以蚕豆连作障碍为实例,分析了蚕豆自毒物质促进枯萎病发生的机制。同时本书还深入分析了间套作、轮作、嫁接、有益生物、有机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科学路径。《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对比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轮作休耕制度,研究了我国农业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轮作休耕耕地资源现状与区划,并重点阐述了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连作障碍区、生态严重退化区耕地轮作休耕制
《稻菜轮作与蔬菜育苗技术100问》共分两章,章介绍了稻菜轮作的基础知识,主要论述了稻菜轮作的优势和作用、稻菜轮作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如土壤、气候、轮作模式选择、肥力管理、病虫害管理等知识,并讲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稻菜轮作过程中关键的蔬菜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的前期准备工作,育苗过程中的设施要求、温度、水
本书共分十二章,按有机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顺序编写,分别介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有机农业生产的前期准备,包括有机农业对产地环境、有机农业生产投入物质的要求;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土壤培肥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几种代表性的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的有机生产技术;有机食品的收获后管理、食品安全,以及对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