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作者与读者写作和阅读习惯出发,系统拆解非虚构写作全流程,一步步讲解故事生产的步骤、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我社与作者合作推出的“故事写作营”系列课程,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写作指导。本书围绕故事的选题、结构设计、冲突与情节、视角、场景、人物等写作要素,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清晰明了的操作指南,指导读者写出自己的故事。适合
写作作为一种疗愈手段,越来越获得写作爱好者甚至普通大众的关注。本书帮助读者写出心灵深处的真实故事,通过写作激发灵感,体会写作的快乐,与他人更好地交流,记录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疗愈。本书作者的《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出版后得到读者热烈反馈,有令人敬重的长辈,有身处困境仍然勇于追求真理的年轻人,有来自海外各国的友人和留学生。不
本书通过对剧本杀产业及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剧本杀的面貌,综合文化研究和创意写作的视野,从全民创意、全民写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探讨剧本杀的兴起、原因、产业价值、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当代写作的启发与反哺之可能及路径。同时为剧本杀写作者、爱好者给出写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创作与欣赏水平。目录绪论第一
本书从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两方面入手,以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为什么会有文学,并据此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回应“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学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广阔的虚拟空间,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如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及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
本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
本书以20世纪中西文艺交流史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同”与“通”观念的认知,以一些典型的作家、思想家和思潮将这一过程串联。全书分十四章,探讨了如下问题:文学中的西学中用,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文艺理论的“盗火者”鲁迅,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古典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宜于西而不戾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
本书是一本给所有人讲故事的书,也是一本教所有人如何讲故事的书。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都在一分一秒地创作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只不过,有的人擅长将其讲出来,看似人生精彩又独特,有些人则不擅长讲述,好似人生乏善可陈。本书共分为三篇,内含十二章,从“找到”“讲出”“升华”三方面入手,分别介绍获取故事灵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是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整个文学、文化和知识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文学图像论”提倡文图并重,以超越单纯的文字文本的考察,从文学直视图像,或从图像反观文学;主张从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像研究为重点,以图文关系研究为核心,并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
本书立足于启蒙时代欧洲书信体小说的主体话语与精神内涵,通过梳理一系列经典文本,对声音现象进行分析提炼,从文学史、叙事学、精神分析与文学伦理等角度分析声部与调性、能指与所指、道德与人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力求使文本内核与时代伦理构成通感网络,发掘启蒙时代文化转向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编。该刊于2004年创刊,迄今已出版20辑,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该刊专门发表探讨国际文学和文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第一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
建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文学理论,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也更需要学者同人秉承学术创新精神,同舟共济。但也不可否认,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认识论的障碍,因此,只有突破种种影响创新的认识论障碍,我们才能开辟出创新之路,进而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精神的文艺理论体系。该书从理论史上选择一些有创新思想的大家,或者对他们的突
本书系统评介西方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详解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后经典叙事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叙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学科定位。本书不仅关注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要义,还注意澄清理论探讨中的相关混乱,并将作者参与或引领的叙事学的国际前沿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介绍给学
汲古论坛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旨在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探讨中国古代文史哲艺相关问题,关心跨学科、跨语际与跨文化议题,了解前沿新知,兼顾冷僻旧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促进人文学者的互动与沟通。本书为汲古论坛2020年4期内容的实录,内容分别是“以《周易》之眼观世:人文的宇宙何以可能”“道接千载:张载与宋儒
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代各艺术门类领域中的作品、现象,通过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现代性转化、与西方诸美学思想的比较等方面获得理论依据,聚焦大量当代具体艺术案例、热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力求重点突出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代文艺事业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书是第25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中外文学接受与诠释”两个栏目,共九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做
美籍华裔翻译家王际真(1899-2001)是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的先行者,在20世纪40年代翻译与编辑出版了《红楼梦》等五部中国文学经典,为当时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开启了窗口。他后期还英译了《列子》等中国古代思想经典的少数篇目和我国台湾作家陈若曦的两部短篇小说,节译了《镜花缘》等。本书结合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分析王际真英译多
创意写作的宣言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写作是可以教的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写作是一门手艺活,可以反复训练获得。本书从写作者心理素养开始,从故事构思、大纲创作、人物塑造到动笔,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写作者提供一个完整、实用、接地气的写作教程,旨在帮助写作者对小说、剧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能够动笔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