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微纳米空间,特别是页岩类多孔介质导电和介电机理以及流体在多场作用下的运移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孔隙流体中主要原子、分子的行为特征,微纳孔隙的分布规律、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微纳孔隙中存在的毛管力、分子力、化学键力、Zeta电势、渗流压力和外加电磁场等各种力场的变化规律;深入介绍微纳孔隙中电磁场作用下微观粒子电容的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算法及应用一书首先阐述了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特别是从哲学的角度、信息论的角度、数学的角度和地质的角度,阐述了正则化反演思想的本质,通俗简明地介绍了常见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思想和算法。接着,本书阐述了重磁反演、电法反演、地震层析成像等单一反演方法的算法和程序实现,阐述了重磁电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的算法和程序
本书着重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经典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图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及从事地球物理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书第一版于1985年(科学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书,为培养该领域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围绕全球陆面-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理这一科学问题,以公共集成地球系统模式CIESM的陆面模式CLM4.0为基础,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曲面建模方法构建了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耦合驱动的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GLUCC)模拟模型,实现了CLM4.0的植被类型动态变化模拟;利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DTVGM完善了CLM4
本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
本卷有选择地汇集了李曙光研究团队2012~2022年在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方面的主要学术论文。本卷汇集的论文涉及金属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的建立,标定地质储库的同位素组成和地质过程的同位素分馏,以及应用Mg-Zn-Fe等金属同位素示踪深部碳-氧循环的实例研究等,探讨了俯冲和岩浆过程中金属同位素行为,不同俯冲带和不同
本书从江西红壤丘陵区降雨、入渗、土壤水等方面,系统开展果园、坡耕地、林地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降雨径流分配规律的研究,提出基于降雨径流特征期、水土流失关键期、作物需水主要矛盾期的雨水径流调控理论。研发就地截流促渗、汇流蓄存、集蓄灌溉等单项关键调控技术,集成坡耕地、果园和林地雨水径流资源水土保持调控技术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
本书着重介绍西南河流源区水文监测体系、径流水源解析、地表关键要素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径流变化规律及其未来趋势、泥沙输移与灾害、全物质通量、生源物质循环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径流适应性利用方法、径流适应性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利用技术。
随着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宏伟目标的提出,北京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面向北京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极为复杂的社会水循环系统,如何科学地刻画健康水循环机制,设定合理的水循环调控目标,以及找到可行的健康水循环路径等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书从超大型城市社会水循环的视角,系统分析北京水资源安全保障态势与目
本书从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出发,系统地介绍地球物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基本应用,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和地电学等地球物理主要分支学科的原理与应用。本书遵循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介绍不同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相应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这些方法在地球内部探测与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力求使读者对地球物理学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解析了干热岩热能获取对水力裂缝系统需求的特殊性,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干热岩热储改造技术现状,阐述了干热岩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行为、岩体变形与破坏特征、裂缝起裂与扩展特性、张性与剪切裂缝导流机制、水力压裂改造技术以及化学刺激辅助改造技术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全书讨论6种线性组合和10种面积组合,阐明线性组合“方向特性”的物理实质,指出过去关于线性组合的一些误解或不严谨观点;首次详细介绍等腰梯形加权组合响应和脉冲波线性组合响应;系统介绍10种面积组合中9种的普适性组合响应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各种面积组合的特点和优缺点,分析鸟爪形组合等“异形面积组合”的固有缺陷及其衰减干扰波
每次大地震之后,整个地球都会像铃铛一样响彻几日。在世界各地的地震台站上都可以观测到地球整体的自由振荡或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面波。在本书中,F.A.Dahlen和JeroenTromp系统阐述了全球地震学的理论方法,描述了用于确定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和震源机制的简正模式及体波和面波方法。作者对全球地震学研究的历史以及取得的
本书在分析季节性冻融过程对土壤包气带、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与湖泊和溪流过程的影响作用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独特的环境特征,以及冻土对各种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机制。研究冻土中各种物理过程及其边界条件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根据WEP-COR模型模拟得到的土壤冻融和水循环过程,计算流域最大冻土深度和冻融时间的
本书以稳定同位素原理为基础,从观测与实验、水循环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几个部分展开写作。第1章从原理、方法及研究现状这三个方面阐述当前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干旱区水循环研究中的背景,第2章介绍在典型干旱区布设综合观测网络,采集样品后经实验仪器分析得到整体基础数据的过程。第3章至第5章详细介
本书旨在利用多种遥感技术全面调查和分析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湖泊水域面积、水位和蓄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研究和讨论了青藏高原湖泊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包括降水和蒸发变化,以及加速的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有助于读者更深入了解高海拔湖泊响应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此外,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湖泊快速扩张对水文单元重组及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雷达测雨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方面有着悠久的研究应用历史,雷达技术必将引领水文学的下一次技术革新,多频率航空、星载及地面雷达对水圈多要素的全方位持续观测将深刻影响水文学理论、原理及模型技术革新。本书从雷达在水文学中的运用入手,重点介绍了天气雷达降水估测技术,并详细阐述了其在山洪灾害高精度监测与预报方面的应用。本书首章主
追求开发利用河流的合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把尊重河流作为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从而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人类可持续发展,赋予河流生命概念,在辩证认识人河关系的基础上,树立河流生命价值观,承认并尊重河流的基本权利,建立善待、善用、善治、善享的道德准则,明确从改变自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动地震监测在解决大规模构造研究到环境调查等一系列地球科学和工程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发展和进步。被动地震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监测大规模、多级水力压裂和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这一新兴领域使用的被动地震监测理论框架和技术借鉴了地震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领域。本书以作者开发的大学和行业课程为基础,回
本书分为上下册,以地震学中经典的Lamb问题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以及Lamb问题的两种解法。上册介绍了理论地震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回顾Lamb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Lamb问题频率域解法的基础理论和数值实现;下册主要探讨Lamb问题的时间域解法,运用Cagniard-deHoop方法,首先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