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所长、俄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普鲁茨科夫主编的四卷本《俄国文学史》,推出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是苏联及俄罗斯本土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为各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士所参考和征引。围绕四卷本“科学院版”《俄国文学史》的译介问题,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展开过多次讨论。 本著梳理了该项翻译工
鲁迪·格拉夫曾经的梦想是向月球发射火箭,但他亲手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人武器:V2,它可以携带一吨弹头,以三倍音速飞行。凯·卡顿-沃尔什刚从学校毕业,就被招募到梅德纳姆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中央判读组的情报人员。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V2有任何交集,直到11月的一个早晨,她在伦敦沃里克街的公寓里遭遇了V2袭击!他们
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探微
本书的主人公郁斯贝克是一位波斯贵族,他在法国旅游期间,不断与朋友通信,靠跟他众多的女人信件来往进行意淫,以非凡的能力在脑子里去疼爱,去憎恨,去杀人。小说通过郁斯贝克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令人着迷的笔力描绘了18世纪初巴黎现实生活的画卷。
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边缘化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较少成为我国法语语言文学界的研究对象,几无学者对其历史演变、理论构建和文体实践进行系统探讨。但事实上,自17世纪末贝洛童话出版以来,法国儿童文学历经拉封丹、卢梭、凡尔纳等人的扩充与发展,已成为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齐备的文体创作的文学门类,有极大的史学、文学与美学研究价值。本书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的代表作。书中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去驱逐海上“怪物”,但是他和同伴不幸落水,成为“怪物”的俘虏。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尼摩艇长的善待,并且跟着他开启了惊心动魄的海底探险之旅。他们漫步海底平原、深潜太平洋、穿越阿拉伯隧道、探秘失落古城、发现南极、血战章鱼群、
作为当今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麦克尤恩在作品中始终聚焦相关伦理事件,充分表达其对少年成长的关切、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对环境恶化的焦虑,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生存现状的忧思。本书细致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及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问题,重点发掘其中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诉求。本书放眼国外现有关于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成果,但
本书运用文体学、叙述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的汉译,强调文学翻译的独特性,探讨文学翻译中社会文化观念对文学形式的影响以及文学形式的变化如何带动思想内容的变化,说明小说像诗歌一样有时是不可译的。若是要完整呈现原著的思想内容,必得尽力保留原著的形式。狄更斯是中国译介最早、译介作品最多的英国作家之一
没有人比奥威尔更能写出英国人的性格,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纽约书评》 本书收录了乔治·奥威尔的《狮子与独角兽》《北方和南方》《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英国人》四篇文章。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文笔审视英国人和英国社会,探讨了在战时与日常生活中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英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他用犀利的笔
文学面对的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它的魅力不在于其字面意义,而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的某些东西。本书作者朗恩基于自己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深刻理解,对1620年至1900年间的英国文学史进行了准确而有趣的梳理,用富有诗意的文字勾勒了英国著名作家的生平逸事,对这段时间的英国文学作品进行了颇有见地的摘选与赏析,读者
1859年11月至1861年7月,吕多维克·德·加尼耶·戴加莱作为猎兵少尉参加了英法联军的行动,本书即是他在战争期间与家人们的书信集。在家书中,吕多维克讲述了自己的行程,包括从布雷斯特到中国北方海滨的漫长航程、与上海徐家汇耶稣会机构的来往、法军在交趾支那的活动等等,与亲友们分享了经历见闻,表达他对家人、故土的思念。同时
本书对哈代小说中的音乐元素书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究音乐元素在哈代的小说叙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哈代小说中主要包含四种类型的音乐元素:歌词、歌唱、乐器演奏、自然音响,音乐元素书写在叙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环境的烘托、情节的推动等方面。在内容方面,本书立足于对音乐元素概念的界定,挖掘各种类
《伊索寓言》由古希腊伊索创作,是世界上最早、最经典的一部寓言故事集,汇集了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整理成书。《伊索寓言》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隐射各种各样的人性,叙事简约、寓意深远,富含哲理和智慧,对历代读者有深刻的启示和警示作用。例如《牧童和狼》警示人们不要说谎,谎话说多了,就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了;《披着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收录了200多则寓言故事,其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人的方式,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育。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厚,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还有不少反映了强者虽凶残但
本书采用文学史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英国奇幻小说的渊源与发展轨迹,按维多利亚时期、爱德华时期、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全球化时期五个阶段梳理英国奇幻小说的形式演进及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重点不是涵盖所有的作家作品,而是凝炼各个时期最突出的时代主题,每章选择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兼具学术性与赏析性,帮
本书通过梳理戏剧理论、研究戏剧作品的方式,全面总结英美戏剧文本的艺术特征,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能够兼顾各方的理论体系,为剧作家和戏剧研究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戏剧的性质与创作的原则,二是重要的文本技巧,三是戏剧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设定的任务,本研究依据从创作到赏析的
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泰斗,对西方文学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到20世纪的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都对多恩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恩研究批评史》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这四个世纪的多恩研究成果,勾勒出了清晰的多恩研究历史脉络,对每个时期的研究特
“自撰”(autofiction)是当代作家兼批评家杜勃罗夫斯基创造的一个新词,是作为自传(autobiographie)一词的对立面出现的。在自撰写作中,作者一边以自己的名字为真实性背书,同时又明确声称写的是小说。自传与自撰不是亲兄弟,而是父与子。自撰脱胎于自传,既无法摆脱自传的影子,又将自传作为要突破、批判和解构的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20FWWB014)的最终成果。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生关注非个人化诗学问题,然而国内外鲜有专著系统地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观点及其影响等。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