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方和谦从医七十载,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治学理念丰富,本书从名家、名医、名师三个角度,汇编了方和谦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全书共分七篇,包含:方和谦学术思想、方和谦解读《伤寒论》、应诊辨证特点及经验方、疾病诊治思辨特点及经验、医案医话、方和谦论著、学术传承研究。
《中医典籍与文化》(2023年第一辑总第6期)主题为“医学文献与医史书写”。本辑包括五个栏目:特邀专稿、多面向的医史书写、中医典籍与文学、海外传播及域外研究、综述和书评,共收录18篇文章。“特邀专稿”中,既有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系统性回顾,又有对医学古籍经典葛洪《肘后备急方》进行的全面的研究考证,也有对第一部医学史著作
《中医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二辑总第5期)主题为“朝鲜半岛医学的历史与实践”。本辑包括五个栏目:疾病、身体与医疗;医籍、医家与医论;本草、药物与针灸;学术书评;学界动态,共收录来自韩国及中国学者有关疾病、医疗的学术文章15篇。具体内容涉及罗末丽初僧人的疾病与死亡;高丽时期的对民医疗;朝鲜后期以来的医学典籍和医学人物
本书主题为“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主要以出土文献为关切点,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着重研讨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的诸多问题。其中“字词考释”专题,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考释文本;“文献考证”专题,主要是基于语言文字的释读,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证文本;“综合考论”专题,主要是基于字词和文献的实证研究,综合探讨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的
《丹溪心法》,共五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此书非朱氏自撰,由他的门人弟子赵以得、刘叔渊、戴元礼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后经程氏删订校正,流传至今。卷首载“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医论;卷一至卷五分列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一百篇,论述先引朱氏原论,次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
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语言为题,聚焦于中医药的文本理解、多语种翻译与知识传播,共收录19篇文章,其中专稿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右讲坛学术对话与主题演讲的整理文章;中医多语种翻译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医药多种形式文本的翻译与理解;古典中医语言研究讨论了中医古籍与简帛文献中的文字问题;中医传播史研究既关注中医药海外传播与交流,又
本书稿是《中医典籍与文化》第一辑,主题为“多元医学交流与融通”,共收录20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讨论了多元医学不同特质及其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可能。其中专论2篇,其一回顾了余新忠先生主持的医史高端对话会,另一篇为刘兵先生在“海右讲坛”的学术演讲;“中医文献与理论”9篇,既有资深医史学家李建民先生的力作,又有学界青年才俊的很新
《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
《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上卷)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下卷)》在对中医古籍图像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基础上,对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按摩、本草、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养生12类中医古籍(1911年以前成书)中的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每类包括正文和图录两部分,其中正文阐述该类别图像的概述、分类和特色图像,图录主
本书主要涵盖了专述国医大师张大宁学术思想及林场上研制近千余种方剂用法医理,将其中医肾病临床经验分案例和专病讲述,传承后人。
本套张大宁图书系列,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主要涵盖了专述国医大师张大宁学术思想及临床上研制近千余种方剂用法医理,将其中医肾病临床经验分案例和专病讲述,传承后人,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师和爱好中医者使用。
《班秀文医学著作集》收录我国首批“名老中医”和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编著的《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壮族医药》《妇科奇难病论治》《妇科发展史讲义》《壮乡医话》《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6医学著作,全面反映了班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对学习、研究中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李今庸读古医书札记》主要收录了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历年来在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过的关于古典医籍和古典文献的考释、考义、揭疑、析疑类文章。其涉及的典籍文献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马王堆汉墓医书》、《史记》等典籍和史书
《方和谦论著集》汇选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学术思想、和法及“和肝汤”研究、补法及“滋补汤”研究;脾胃系、肺系、心系、肝胆系自成一体的诊疗体系及融汇方和谦教授仲景学说研究的原汁原味的伤寒论讲稿等,力图系统反映方和谦教授的学术观点、思辨特点和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