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船山诗学的本质是“情幾”诗学,从特征上看,隶属于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抒情传统,但船山诗学背后的人性论视域,又极大地深化了这个传统。船山所言之“幾”源自《易传》,其基本内涵即“动之微”,涵括“动”与“微”两个层面。从“动”的一面说,是要求在无定中寻求有定,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对应着“情者阴阳之幾”的“情”之生成
书稿以网络中的文学创作、传播、评论及产业化开发热潮为研究背景,以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考察网络与文学间的互动互构状况;考察网络媒介给文学带来了哪些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变化;分析目前文学批评及产业开发中面临的困境哪些是由新媒体特性带来的,哪些是由旧批评体系对新媒介的不适造成的。书稿上篇“新变”从总体上梳理了网络媒介介入文学传播
《词史考微》是关于词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针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反思性质的探索。全书由“导论”、“上编”、“下编”、“结语”四个部分组成,附有研究“参考书目”。上编阐述“词史考微”的理论内涵。第一章《“词史”说新诠》阐明“词史”说所触及的“文学”的本质力量——这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存在;“词史”说与现代
《“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下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以东方智慧“天人合一”认识样式重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其翻译方法——三维转换翻译法作出了合一整体性的诠释,并结合古诗词的翻译特点,运用其核心理念对古诗词英译经典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构建具有华夏知性体系的话语形态和认识范式,以传扬中国经典文学之美、提升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唐、五代、两宋六十八种存世与佚失的诗法著述。所谓诗法著述,就是以汇聚总结诗歌写作技巧为主体内容,以罗列诗法名目与技巧条目为主要形式的诗学专书。诗法著述在中国诗学史上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这批数量庞大的著述有其独特的主体内容、命名方式与写作目的,它们和诗话类著述有很大差别。本书在个案研究部分,详细考察唐五代与
本书是关于明末清初“虞山诗派”的相关论文集,分文献篇与文论篇两部分。文献篇包括《<玉台新咏>冯鳌刻本考》《<文心雕龙>版本补考》《<白莲集>版本考》《二冯校本<才调集>考略》《<四库总目>明人别集“钱冠朱戴”考》《关于<中州集>评点的归属》等文,论述了虞山诗派对文学典籍的点校、整理与学术贡献;文论篇包括《钱谦益与明末清
本书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伊玛堪”作为研究对象,“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是赫哲族精神文化和民族记忆的载体,具有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多重价值。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伊玛
《中国史诗研究学术批评(1949-2019)》精心从书评、综述、序跋、回忆录等各种学术资源中遴选出1949-2019年关于史诗研究学术批评的代表性论文,从某个侧面展示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历程和概貌。本书特点:1.选文能够呈现中国学人撰写史诗研究学术批评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由例及律,便于读者逐步体味,反复涵咏。2.选文具
《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乐府学\"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丛刊,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的文章,是学会会刊,现已出版到第十九辑。这一辑就设立了七个专题。其中有\"礼乐考察”内有四篇文章,曹胜高的《社祀与邦风婚嗣之歌的生成语境和韩国良的《”汉武首立乐府说”补证》都很有新意;“文献考辩”有六篇文章,其中李
宋诗话是以指导诗歌创作为目的的诗歌品评,形式上随意散漫,但通过对诗人的多方品评,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对某一问题的反复陈述,建立起他们对唐诗的整体认识。本书运用统计、定量定性分析、归纳、文本细读、接受美学等方法,从唐诗学本色论、范畴论、体派论、诗法论、作家论五部分探讨宋诗话对唐诗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宋诗话对唐诗学的建构及其贡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婉约词散发着独特的色彩与魅力,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时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书特意精选了从唐代到清代婉约词中的经典名篇,同时还特意挑选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颇具风格和魅力的佳作。本书主要分为作者简介、原文、注释和评解四个板块,方便读者了解和欣赏婉约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浑然天成。本书选取了李白诗词中的精华部分,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大部分,方便国学爱好者阅读及理解,博览国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熏陶。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学人散文在回归民国的散文书写中打捞文化精英的记忆,在回归书斋的散文书写中躲避着文化的浮躁与喧嚣,在回归讲堂中寻找到自己发声的舞台,在回归乡野中继续着文化的的捍卫与拯救。学人散文书写的变化标志着当代学人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与定位。《精神的喘息:当代文化生态中的学人散文研究/学者文库》以文化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诗品》与司空图诗学思想的研究部分,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诗品》成本与结构、体现在《诗品》和其他论诗书信中的诗学思想,以及司空图用以评价唐代诗人的文学史思路和意境论尺度,很后是关于《诗品》的翻译传播和司空图的影响问题等研究。下编是文献部分,其主体是《诗品》全文的注释,以及作为背景资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以豪放雄迈著称,有词集《稼轩长短句》。本书精选了词人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词中生疏的语词做了简洁的注释并附有译文,能够带领大家轻而易举地进入辛词的世界,领略辛词的艺术魅力。
本辑分列“特约专稿”“文体研究”“大视野”“桐城派研究专题”“散文研究文献考论”等七个栏目。其中,“文体研究”仍为本辑的重点,关注“早期书写”,并结合中国古代典籍与文献的生成方式、书写方式及其由不稳写向趋同的变化,引导问题讨论愈加客观深入。“大视野”,指出史传中的史传文学兼具历史记录与文学艺术双重性质,梳理了史传文学对
骈文是一种深受中国人审美观念支配,符合汉语语言形式特点,从中国语言中内生出的美文,它本身所具有的对称美、典雅美、色彩美、建筑美、音乐美,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意蕴。骈文的极盛期在汉魏六朝,唐、宋为其蜕变演化期,元、明而呈现衰颓迹象,至清代而出现全面复兴的态势。它的产生、发展与盛衰,也无不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本书以专题立目,纵论现当代小说创作集群,正为补现行小说史之失,而将时贤之群体、社团、流派论扩而大之,以此统观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