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是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研究”课题(2008ZX07526-002-01)和“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功能分区研究”课题(2012ZX07501002-01)研究基础上归纳提炼相关研究结果,引用了相关研究资料历时十年完成的。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系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实现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产业链视角下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治理研究》针对我国电子废弃物同收处理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出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以扎根理论和多案例分析为工具,对电子废弃物产业链回收协同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其次,利用演化博弈和系统动力学,对电子废弃物回收主体行为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基于社会资本
《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首先从建设用地再开发概况、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建设用地再开发类型划分与现状评价三方面进行理论介绍,然后从景观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弱质景观环境空间评价与识别、建设用地再开发生态规划三方面对《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创新研究问题——弱质景观评价进行针对性
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本书立足于我国现有的大气污染控制框架和政策基础,从我国PM2.5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在我国PM2.5污染的主要特征、构成和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控制PM2.5污染的策略、政策机制和中长期路线图,并就目前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书中着重介绍了
《生态脆弱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以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构建出贵州省碳足迹测度模型、碳承载力估算模型、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碳足迹等级评价模型、碳安全评估模型等,并基于2000~2014年相关数据,运用IPCC分析法、脱钩弹性系数测算
本书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土壤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与管理的基本方法、途径,重点通过国内若干工业企业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方案制定、资金筹措、招投标、修复工程实施与监理、修复工程验收等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适用于我国场地修复与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本书在系统回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西部山区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特点,介绍如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物理模型,对生态补偿标准的两个核心内容,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的成本核算进行了空间明确的评估。
本书内容分七篇:多氯联笨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二苯砷酸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酞酸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滴滴涕土壤的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修复剂的研制与应用。
本书内容分五篇:镉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钢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矿区尾矿基质改良与稳定化修复机制与技术发展;连续植物修复下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质量变化。
本书共分9章,以我国自然地理区划为基础,分析了32个内陆陆地和水域优先区域的基础概况、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地、植被类型以及动植物丰富度等。
本书集成了2015年度报告的两个专题报告,包括“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内容。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定量分析技术导则》的中译版,第三部分探讨在中国西南河道峡谷型水库开发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评估的若干思考。
本书分为两篇十一章,分别论述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及其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和态势、发展现状和发展布局、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优先发展战略以及政策措施。书中还给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结构等基础理论问题及重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污染土壤中常见的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的有机污染物。从污染区植物体内筛选具有降解PAHs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并将其重新定殖在目标植物上,有望去除植物体内PAHs,进而降低污染区植物污染风险。《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利用功能内生细菌》共分5章,介绍了功能内生细菌及其对植物PAHs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十三五”的重要命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以产业共生发展模式为基础,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应运而生。《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机制及实证研究》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学和复杂网络等理论有机结合,从生态工业园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连续研究、编纂、发布全球第一份《2016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依据国际惯例分别以"主题篇(理论)、指标篇(方法)、统计篇(定量)、分析篇(规则)"四大部分作为报告的总框架。拟定独立主题作出深入的理论阐释(展示研究实力);设计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指标体系(独特的评价标准);采用具有**性的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和UNDP
本书共分10章,论述了土壤的性质和环境容量、土壤污染与可持续利用、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原理、植物修复原理、动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工程应用案例。本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环境功能与典型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物修复原理(理论基础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投融资需求与影响》可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投融资政策,以及评估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的科学性提供管理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定量测算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全国实施《计划》的投融资需求,为中国重点区域《计划》实施的投融资政策制定提供
国外国家公园一百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功能分区是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核心手段,是其战略与具体运营计划的关键衔接点。基于运筹学中的多准则决策理论与方法,遵循国际管理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多目标约束下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研究》对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体系的设定、功能分区方法的设计、分区后的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