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到1949到“文革”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如果忘掉这些
本书以文化比较的眼光,运用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分析解读了作家张爱玲富有哥特特色的小说文本。张爱玲小说的哥特元素与其说是受西方影响,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的志怪、传奇文类的重塑和再造。书中在阐述西方哥特理论,梳理中国传统志怪、传奇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张爱玲与同时期的美国哥特作家在小说的情节设计和对恐惧、丑
《简明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部适合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教科书。两位作者中崔明芬教授长期在澳门教书,石兴泽教授多次赴澳讲学,了解当地情况,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这本简明、平实、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教材,为海外华语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当地的学生提供了一本明确清晰的文学图史。
宋词中婉约曲折的心灵表现、缠绵悱恻的爱情宣言、豪放旷逸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宋词史话》以关键词人为主,分析各派词人的风格特点,重点介绍了宋词之前词体风格之定型及宋初至宋末词坛的发展历程,既注意以时间顺序发展的纵向词史,也注意以关键词人为经纬,讨论关键词人的词风与词史地位及在其影响下的词人、词史的起落。本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本书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宏观把握和梳理,力图揭示出当代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属性,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富于激情的叙述,使文学研究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有血有肉的情感联系,读者亦能借此领略到作者所具有的批评激情、搏击时代的痛感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
本书通过主人公雷宇的亲身经历,描述近半个世纪的城市梦,反映京津冀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等城市化状况,预言描绘今后五十年乃至百年的人类城市化前景,具象展望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和走向。知道五十年后的人类在哪儿吗?这本书告诉你。可以百年、至少五十年后验证。
传统民间文学的研究的范式基本是以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的,《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将传说当做在地方生活世界中持续发生作用的一套话语体系,通过对于山西洪洞县一个非常悠久的信仰活动“接姑姑迎娘娘”中关于娘娘的身世传说持续8年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和分析地方民间传说与人群的各种实际关
《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为张少康八十诞辰祝寿论文集。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的学术年谱,作为附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
《明代词史》以近年来明词以及明代词学文献整理为基础,采用统计定量的方法,结合文本细读,对明词的相关问题进行定性,从宏观的角度勾勒明词的发展格局。在研究理念上,不拘于词的传统意识,采取“词在明代”以及“明代的词”这种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思路,既照应前后朝代的历史传承,也显现了词在明代的独特图像。在编撰体例上,采用中观的词坛
《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上、下)》全书92万余字,在普查上百种晚清中文报刊的基础上,共从69种晚清中文报刊上搜集小说戏曲禁毁史料2300余则(篇),时间跨度自1869年至1911年。全书分为前言、凡例、正文、索引四部分。前言部分综述了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的主要特点和研究价值。凡例部分则说明了所收史料的收录标
本书以环环相扣的叙述,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残酷又艰苦的环境中,一代代核电人的信仰、追求与铁血柔情。本书的两条故事线,即共和国早期核电事业的艰辛建成路与一批青年人的悲欢离合成长故事,交织重叠,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惊心动魄又震撼人心。
《无尽绿》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
《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探讨的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截止到抗战之前崛起于诗坛的一个青年群体——现代派诗人群,作者认为,临水自鉴的纳蕤思形象历史性地构成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的一个象征性原型。现代派诗人的笔下由此也集中出现了临水与对镜的姿态,甚至直接把自我拟想为纳蕤思的形象。本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
本书定位在专修与选修之间,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简明性。在知识性方面,三个版块的常识都包含有逾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实用性方面,注意到韵文学的创作手法,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推荐一条入门的路径,达到学以致用的再教育目的。在趣味性方面,体现在选取各种体裁和风格的作品欣赏上,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已经陌生的传统文化,
本书根据传统诗学内涵与范畴,吸取现代诗学研究方法,对宋诗大家黄庭坚的诗学体系作全面研究。从黄氏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两方面,对根本说、情性说、兴寄观、学古与法度等山谷诗学的重要范畴深入探究,将之放在史学史与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中来把握,凸显山谷诗学渊源深厚而又富于创新的整体品格,就中国诗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分
《<三国演义>诗词英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三国演义》中的204首诗词歌赋等韵文为原文依据,以英国译者Brewitt—Taylor的两个译本及美国汉学家MossRoberts的译本、中国译者虞苏美的译本,共四个译本的翻译为译文依据,通过建立汉英一对四平行语料库的方法获得《三国演义》诗词的翻译,为保持诗词的完整性,原文
本书研究韩孟诗派的诗人艰难的生存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其险怪奇崛诗风的形成。第一章诗人穷困悲苦的家庭及病态身体状况探讨其如何直接导致诗人心理上的畸形变化;第二章从世风的变化和求变求新的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中唐诗歌新变的原因及其对韩孟诗派的影响;第三章进一步论述分析险怪奇崛诗风的具体表现。通过研究,形成对韩孟诗派险怪奇崛诗风的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