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唐帝国称雄于世的盛世,而且就城市的发展而言,还有宋朝称雄于世的城市“黄金时代”。 我们今天城市临街经商、早市、夜市的模式是从宋朝开始的。 在宋朝,城市商业街形成了,闹市产生了,一个个从未有过的繁华都市出现了。宋朝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居民数量和生活质量,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
这是一本继承中国传统摘句批评的传统,以唐宋诗歌名句来透视中国文化精神的鉴赏书。强调中国人的灵性表现。“一草一木栖神灵”(唐·沈期《范山人画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气,中国的画论、山水论都讲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切的缠绵的感情,有相通的价值,相通的赤子之心。这也就是中国的诗歌智慧。唐人这种魅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下限,历时21年,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
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以《桃花扇》传播、接受活动的历时演变为经,以不同类型的传播、接受活动为纬,从跨学科的视角梳理、考察和研究《桃花扇》问世至今三百余年的传播、接受历程,力求立体描述与呈现其真实图景,探寻演变轨迹,揭示总体特征,论述其传播、接受活动在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影响作用,探讨《桃花
本书研究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既梳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之历史,以文献呈现新诗传播接受之特点,又深入论证传播接受与经典化之关系;既研究新诗批评和选本塑造经典之特点,又对新诗史著作叙述、指认新诗经典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论证,由此总结新诗经典化特点、规律,反思新诗创作。本书历史梳理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是该领域重要专著。
王维新(1785~1848),广西容县人。其作品数量大,体裁广,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定高度。这些不仅是广西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组成部分。王维新的《海棠桥词集》是一部难得的稀见词集,全书分六卷,词作共计五百二十首,体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山川景胜、田园风土、闺情相思、咏怀遣兴、题赠答谢等。本书对《海棠桥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对中法近现代诗学做整体性比较研究的学术性专著,它采用多视域的文化诗学研究范式,史论结合,点面兼顾,对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与发展从文本内到文本外,予以立体式观照和探寻。本书强调文学及诗学生成离不开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性追求的大背景,展示和论述了中法近现代诗学演进与追求的特质以及存在着一种异质性同构的关联和位相差
古诗词是古代诗人词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文学创作的成果,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其一致之处,这决定了古诗词创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摆脱逻辑思维。因此,对古诗词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是可能的。本书就古诗词所蕴含的逻辑因素以及围绕某些古诗词作品的不同评价而引发的逻辑问题做了一点适当的逻辑分析,有助于读者更精准地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更深入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汉赋是汉代之代表文体,其生产消费贯穿有汉一代四百余年。赋家辈出,赋作繁盛,精彩迭呈,对后世文学影响至深。本文遵循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用文献学的方法,从汉赋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及消费者等方面入手,展示汉赋生产消费的状况,探讨汉赋生产消费的动因,揭示其兴盛衰落的发展规律。
本书尽可能地收录了秦观的诗词作品,并加以注释、译文及赏析,包括《田居四首》《和显之长老》《答曾存之》《浣溪沙》《望海潮》等诗歌作品。
诗歌是魅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但是,中国诗歌史却并非始终充满诗意。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传统诗歌研究把重点放在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芬芳美丽的经典作品上
在名家辈出、群星闪烁的唐代,卢仝以仅存百余首的篇目在中国诗史上开山立派,以“卢仝体”著称于世。其原因何在?本书通过对卢仝生平、诗歌内容、“卢仝体”等几方面探讨后认为或可从如下几方面窥其端倪:一是个性独特。突出表现在“卢仝体”的创制上。二是风格多样。他可以写出在中国诗史上堪称最“怪”之《月蚀诗》,也可以写出极平易之《寄男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62-1681》时间范围以清康熙元年(1662)为上限,康熙二十年(1681)为下限,历时20年,收录《燕行录》作品25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岛自1392
本书以厉鹗为中心,系统地梳理了厉鹗的创作历程和诗学观念,并以时间发展为纵线、地域位移为横线,时空合一,对厉鹗的诗歌活动进行了立体化的考察,还原了厉鹗在康乾诗坛的重要地位。全书针对厉鹗入京入仕的过程、“不谐于俗”的性情、年谱中的舛误、诗学立场的唐宋之争、《宋诗纪事》的体例、创作历程的演变、与寒士诗群的关系、对浙派的影响等
在唐宋词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唐宋词人接受前人的诗歌,其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他们正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以故为新,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唐宋名家词人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和化用,兼及文章(以辞赋为主)和词。这些唐宋名家词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欧
本书以文学经典意识为切入点,主要从两条线索对明代诗学展开研究。第一条是诗学发展逻辑线索,研究中国古典诗学发展至明代为何发生了转向,明代诗学在文学经典意识之下如何展开与发展,及在明代诗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经典意识是如何深化并成熟的;第二条是论争辩难线索,研究明代诗学如何在论争中深入发展及明人文学经典意识的明晰与深化。所以,“
唐诗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总集研究又是唐诗研究的重要内容。明代上海学者张之象编成的诗歌总集《唐诗类苑》,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是明代众多诗文选本中极有特色又颇具争议的一部作品。本书按照“依类系诗”的方法编排,共采录173种唐五代诗学文献,将有唐三百年的诗歌按题材分类汇于一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