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技术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支撑作用及问题分析”(项目编号09XTQ005)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概况,信息技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供需分析、制约因素、发展重点、应用发展对策及基础保障等几个方面。研究通过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数据,并结合
近年来,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重视,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其资源化利用还处于较低状态。本书针对这种现象,对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资源化的意义、利用方法、世界各国堆肥资源化利用状况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为提高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资源化利用效率,将区域性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的需求供给平衡分析模型化,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
桉树是世界三大速生丰产树种之一,其种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近些年备受争议的重要议题。为了深入探讨桉树种植的生态影响,本书以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迁移、转化和交换过程为重点,研究了桉树取代天然次生林及桉树连栽对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影响;分析了氮肥施用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养分淋溶过程
本书主要介绍生物炭的基本概念、生产工艺、流程和作用机理,生物炭与土壤生物,生物炭与全球气候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生物炭土壤修复,生物炭的潜在环境风险,生物炭的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以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养分吸收、产量反应、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及农学效率等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模型和养分专家系统,并通过田间多年多点试验对养分专家系统进行了验证与优化。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作物持续高产和农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主要介绍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在对湖北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鉴定和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湖北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
将节水灌溉技术与水盐调控模式及作物生长有机结合是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不同条件下旱区土壤水盐运移基本特征,数学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典型作物耐盐特征,潜水蒸发与土壤盐分累积关系,微咸水和淡水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征和土壤水盐调控措施效果,微咸水和淡水地面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与典型作物和牧草生
本书为作者主持和主要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39009,41371239,41001132,50479063)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提升。《BR》全书共9章,通过对国内外已开展的大量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目前黄土区水分及溶质迁移研究仍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对非均匀介质分布、特理特性、水分运动以及溶
土壤水、热、气不仅是作物生长必要的基本要素,而且直接影响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地质量。《土壤气体传输与更新》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土壤水、热、气传输基本特征和数学模型,土壤水、热、气传输动力参数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导水率、土壤热特性和导气率确定方法,土壤水力参数、热特性和导气率空间变异性,以及土壤呼吸和温室
《新型肥料使用技术手册》系统介绍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7大类新型肥料及其施用新技术,包含了配方肥、有机肥、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叶面肥、缓/控释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科学管理。书中除突出介绍这些肥料的生产应用技术外,还介绍了该领域一些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全书内容充实,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国土系志河北卷》是关于河北土壤发生发育、系统分类的一部专著。根据景观上具有代表性、空间分布具有均匀性的167个样区的野外调查和土层取样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河北卷》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
农业是遥感大数据应用的广阔天地,遥感大数据要在农业领域中得到深度应用,有赖于如何避免“大数据、小知识”的悖论现象。《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紧紧围绕“数据转化为知识”的总体思路,系统介绍农业遥感理论基础、遥感数据“天地一体化”获取与预处理技术、遥感信息增强方法、遥感图像解译技术等内容,针对农情遥感应用实践重点探讨面
本书根据农业生物的特点,系统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反映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样品全息化制备技术、双向电泳技术、生物质谱与蛋白质鉴定、图谱分析与生物信息学等内容;同时结合基础理论部分内容,收集、整理、选择了部分国内外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阐明
《中国北方典型盐碱地生态修复》针对我国北方典型盐碱地植被重建困难、生态恢复缓慢等瓶颈问题,以生态恢复学原理为指导,以土壤改良利用为突破口,从土壤资源、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等多角度介绍了盐碱地低成本治理、林草配比优化、耐盐植物选育、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等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同时重点总结我国北方地区盐碱地改良的新经验、新成果
本书在追踪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农田生态补偿工作各环节所涉及的利益群体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分析,进一步以平原区与都市区复合交叉地带---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市民和农户两个微观群体的农田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结合农田生态补偿的执行成本和农户农田生态保护的发展受限损失,分别测定基
节气指的是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在五千年璀璨而又珍贵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沉淀了古朴智慧的东西会永远流淌在华夏子孙的生命之中,那其中,一定有节气和节日。作为自然规律,节气反映出太阳运行周期的完整。远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
硝化作用是自然界中连接氧化态和还原态无机氮库的*过程,在维持全球氮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本书总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对四川盆地紫色土硝化的研究结果。阐述了不同条件下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传统的氨氧化细菌与亚硝酸氧化细菌模式、2006年发现的氨氧化古菌与亚硝酸氧化细菌模式以及2015年底发现的全程氨氧化模式。主要的环境因子
本书以地理学、生态学、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将常规地面调查、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从理论和方法层面,研制我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构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监测网络,丰富土地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理论;并以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黄淮海采煤塌陷区、中原经济区、西部能
全书从系统分析当前我国低产田的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类型等内容入手,提出了低产田的定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书中系统阐述了适用于低产田改良的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创制,包括天然矿物改良剂超微细化活化技术、潜育化稻田缓释氧化剂创制技术、低产田改良专用肥料功能化技术、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技术、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