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本书通过三十个知识问答,配以轻松诙谐的卡通手绘和对话,捋出清晰的历史脉络,让读者能够在欢笑中快速了解乐山大佛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临汾市一级文物卷,本卷对临汾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262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临汾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次细
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晋城、阳泉、忻州三市一级文物合卷,本卷对三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262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三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
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吕梁市一级文物综合卷,本卷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190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古为燕赵之乡、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众多。为实现对文物信息的**保存、对文物本体的无接触测量记录以及对文物资源高效利用,河北省文物局启动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利用图片、视频、360°全景、倾斜摄影建模、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河北省900余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进行
本书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研究文集,共收录25篇论文,主要对青海地区古代遗存的文化特征、生业模式、丧葬习俗、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石窟保护野外调查实习的基本方法、内容,主要由5个方面组成:野外调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阅读与使用地形和地质图、常见仪器的操作、地质素描图的绘制与摄影等;石窟赋存环境的调查方法与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的调查;石窟洞窟形制调查与测量;石窟病害的调查与分析;样品的采集、
本书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
本书收录了鲁豫皖苏冀陕晋七省2019年度的考古新发现。全书汇集了由七省各自甄选出的共59项考古发现,年代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全书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七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编写,既包含2019年度七省考古发掘工作的总体综述,更有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的详细介绍。分省介绍,
2015—2018年,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要考古发现捷报频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展开,书院文庙民居等文物建筑得到系统保护,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文物宣传教育作用不断彰显。本书从原湖北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精心选取了能够反映各方面工作的部分信息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四辑)》是重庆高校市级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辑出版的2021年学术辑刊。设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新发现、国际考古四个栏目。总计收录45篇研究论文和发掘报告(简报)。科技考古方面有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陶瓷考古等。文物保
本书是关于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综合研究文集,共计收录研究报告及论文24篇,包括“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学研究”“技术与工艺研究”“经济形态与社会文化”“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考察”“哈民忙哈文化研究”七个专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哈民忙哈遗址各类出土遗存的研究、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原、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的情境分析,
本书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收录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历届校友和任教老师所撰写的115篇学术文章,内容既包括目前学界重点关注的文明起源研究,又包括考古学理论方法及相关个案研究,涉及考古学史、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唐宋考古、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古代文字
开县故城遗址是三峡重庆库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A级项目,被认定为历史时期遗址。受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宜昌博物馆联合组成开县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开县文物管理所协助下,从2006年开始对开县故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2007年和2008年又连续两年进行进行抢救性发掘,前后历经三年三次抢救
《隋代史射勿墓葬壁画修复研究》一书是对宁夏固原博物馆所藏隋代史射勿墓葬壁画科学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结。《BR》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史射勿墓壁画内涵特征和文物价值,在对史射勿墓葬壁画揭取方法和修复技术路线、保存现状以及馆藏环境与壁画病害之间关联性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数字化信息提取、壁画制作材料分析、制作工艺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
海龙囤,又名龙岩新城、龙岩囤或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播州之役,是杨氏治下的播州最负盛名的羁縻·土司城堡。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海龙囤2012~2014年度考古发掘研究报告,对海龙囤相关遗存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深入研究
本书以科技考古研究为专题,共收录学术论文24篇。内容涵盖年代学与生业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玻璃)科技考古,特别关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考古学的分析和发现能力,整体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科技考古领域的前沿问题。
本书是重庆市开州区余家坝墓地的发掘报告。报告在介绍余家坝墓地发掘过程的基础上,以墓葬为基本单位,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战国时期257座墓葬的全部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市乃至整个长江三峡地区的巴人和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报告还收录了几篇关于余家坝墓地出土青铜兵器的检测、分析和研究报告。
本书是对重庆西南部长江干流及其部分支流考古调查及发掘成果的汇编,在空间范围上以地处长江干流的江津区、永川区为主,兼顾璧山河沿岸的璧山区、濑溪河沿岸的荣昌区等区域,年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类型多样的遗存。本书有效填补了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主城段古代文化遗存发现的相关空白,对研究成都平原与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