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反映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力图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域面对并回答国内学者所面临的文学与文化问题。本书集中刊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反映国际国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研究信息。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到1949到“文革”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如果忘掉这些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宏观把握和梳理,力图揭示出当代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属性,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富于激情的叙述,使文学研究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有血有肉的情感联系,读者亦能借此领略到作者所具有的批评激情、搏击时代的痛感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
《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为张少康八十诞辰祝寿论文集。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的学术年谱,作为附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
较之古代,近代以来,中国与韩国的历史更加紧密地重叠在一起。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韩国的现代化经验可资中国借鉴者甚多。苑英奕博士所著的《“底层文学”在中国与韩国》一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底层文学”与韩国的“民众文学”,呈现了中韩现代化共同与不同的经历、反应和心路历程。
庄森所著的《胡适的文学思想》从胡适的自由思想入手,揭示胡适的文学思想建立在其自由思想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先锋文学因素。《胡适的文学思想》中这种先锋精神表现为自由意识、批判立场和西化取向,成为新文学思想中*活跃的力量,构成“异军突起”的基本发生形态。
《生态女性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编著者王明丽。《生态女性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女性形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性的反思,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追问:开掘二元对立之源,铺设女性与他者、自然、世界的和解之路,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境域化提供信仰维度,赋予意义和价值。
《两汉之际社会与文学》探讨西汉、莽新、东汉初大约一百年的思想、学术演变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揭示出两汉之际政治、社会思潮、经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全书从《文心雕龙》五十篇中选取三十篇,分为十九个专题进行串讲。点面结合,既联系《文心雕龙》全书对各个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又在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中阐释刘勰文论的来龙去脉、沿革音创,引导掌握刘勰的基本思想,并能够在文学批评史学背景中做出恰当的评述。每个专题后列有三四篇论文作为扩展阅读篇目,均是《文心雕龙》研
本书包括《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和《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三部专著,内容涉及: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齐死生与归于自然、价值重估与人体道德自律、空灵的两个基本点、生命的时间有限性及死亡焦虑、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等。
本书呈现了一位学人独坐书房一隅,读尽家藏书的精神坚守,含英咀华里的思想喷吐,敝帚自珍中的情感抚慰,顾影自怜下的心灵抗拒。本书通过对当今50位著名学人著述系统、细腻、精致的解读,探讨了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落隐秘的心灵悸动,微妙的情感颤动,崎岖的思想路径,多姿的生命色彩,是一部个性化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
本书以批评的理性为内在思想标尺,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多维度的审美勘探与价值评判。既有文学史、文学思潮等方面的深入论析,也有当代作家作品的深度文本细读。该书具有较为明显的学院派色彩和学理性品格,注重将当代文学放置于当代社会历史情境中解析。历史分析和审美阐释,理论统摄与文本支撑,史与论相结合,既有宏观的历史勾勒,又有细部的严谨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其创作并不对等,但却以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虚幻抽象的世外桃源,而是经由作者的反思、探索、塑造而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的生态社会;张兆和的童真描摹,也不仅是单纯深情的少年追怀,更是对孩童时代被遮蔽的生态失衡的深度揭示。从生态意义上理解
本书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
《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一书把唐代京兆韦氏家族置于唐代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其文化传承、文学观念及创作,分析社会环境如科举制度、婚嫁关系等方面对家族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唐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李定春所著的《八十年代文学再解读(精)/学术之光文库》选取1980年代若干“热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既对“热点”之“热”有所描述,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之重新进行更加理性而全面的审视,从中考察它们为这个时代留下的精神线索,探究1980年代文学所显现的人文内涵,寻求它在特定文学思潮以外的超越性价值内涵,
《人·现代·传统--近30年人文试点及其文学投影》基于作者对近30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研究整体格局的把握与内在逻辑的梳理,诉诸具体现象与个案的分析,内容涉及人、现代、传统、文学、鲁迅等议题,试图通过在整合背景下对具体对象的深入剖析,呈现近30年人文景观的宏观格局与微观肌理。
《中华经典作家新论》是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的普及性著作,汇聚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以及基石意义的众多经典作家进行综合述评。内容涉及作家本人生命范式、作品创作、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力图对作家整体气质和风貌进行全面的还原和客观的评价,并由此引导大众展开对名家名作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溯回,旨在阐释中华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