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犹太族群认同这一主题做了创新性的研究,从古代希伯来经典、流亡与还乡、以色列国家与多元文化、大屠杀、东方犹太人等几大叙事入手,论述希伯来文学叙事与犹太民族身份和以色列国家建构问题,解读分析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意识。本书既细致地分析了多部希伯来文学作品,又深入探讨了希伯来文学作品如何成为犹太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主
域外古文是域外八国古代及近代作家学习中华文化,以汉字写作的文章,是中外文化长期交流与融合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本书共选域外古文256篇,所谓“古文”即古代散体文,不包括骈体文。所选朝鲜、日本之文,起于唐代,止于20世纪初;越南之文起于北宋,止于1945年;东南亚四国之文,起于清初,止于20世纪70
本书汇集了在举国抗疫斗争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引导广大设计专业师生开展的“众志成城设计抗疫作品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全国设计学人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健康中国2030国家发展规划”精神,以大爱无疆之心及崇高的责任感投身战疫,以科学知识、艺术设计智慧创
“文学性”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其内涵和意义由文学理论范式决定。语言学范式中,文学性是文本固有的和内在的特性,表现为语法、技法、形式或结构等客观层面。现象学范式中,文学性指文学的意向性,是一种主观建构的产物。修辞学范式中,文学性指修辞性,内在于文本之中,决定着文本和阅读的意义。文化学范式中,文学性指范例
《东方文学史通论》是我国一部由个人著述的东方文学史著作,运用比较文学及区域文学、世界文学的观念与方法,从文化学特别是审美文化的立场出发,将东方各国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区域予以把握,寻求区域联系性与内在统一性,建构了严整独特的东方文学史体系,实现了东方文学史著作由以往的社会学模式向文化学模式的转型。
本书是我国一部关于东方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史的研究著作,采用历史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将翻译文学史、学术研究史结合起来,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一百年间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历史,对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评述总结,并在书后附录《20世纪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论文编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延伸,从而较为完整地呈现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人之存在为中心,综合运用主题解读、比较研究、传记研究、文化观照、理论分析等方式对具体作品进行解读,重点探索文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世界。本书以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论为中心,探讨了经典的价值以及经典阅读的现状与意义,选取《埃涅阿斯纪》《哈姆莱特》《许佩里翁》《项链》《在流放地》《边城》《雪国》《
本书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的子项目“当代西班牙文学纪事”的主体成果,旨在呈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西班牙文学的最新动向和发展状况。本书共收录87位西班牙当代作家,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着重介绍和评论活跃在当今西班牙文坛的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力图将西班牙文学的最新潮流呈现给
《东方文学研究集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是了解国内东方文学研究前沿的必携之书。本辑所收论文充分展示了东方文学研究领域中青年学者的最新成果,其中,尹锡南《跨越三个世纪的印度舞论编订史》对欧洲学者和印度学者有关《舞论》的文献发掘、校勘编订等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利用详实的资料,准
由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是本书作者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模式。这是世界上对“双重叙事进程”展开系统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的专著。它突破了从古至今聚焦于情节发展的叙事研究传统的束缚,将视野拓展到与情节并列前行的“隐性进程”,并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上篇从七个方面切入,建构了自己创造的理论体系。尽
本书是郑振铎先生花费十余年时间,广泛搜集、翻译、整理西方相关著作的结晶。本书取材广泛、权威,文辞优美,堪称是国内希腊神话译介领域的代表之作。
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东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文学的整体,而且古老的东方文学的传统特征主要见之于民间文学。东方各国有着取之不竭的民间文学遗产,而且世界史诗宝库中的活形态史诗主要流传在东方。因此,加强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无论对建构完整的东方文学体系还是对世界民间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
本书以中外古今文学名作为对象,从读者阅读角度对所精选出的数十篇诗歌和散文艺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索。全书分为“比较篇”、“见异篇”和“研讨篇”三个篇章,共收集了作者30多年来陆续完成的53篇文学鉴赏心得。其中部分已在报刊公开发表,还有很大部分是应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作品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节目之约而撰写,
本卷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四卷。本卷从外来文化与文学进入中国百年来历程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新文化、新文学建立的曲折艰难历程,重点介绍了从1949年到1979年三十年间欧美文学“中国化”的进展情况。在前一卷问题的顺延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六卷,内容为编年索引。本卷采用编年体结构,收录清末鸦片战争以后至2015年间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有关的各种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影响与交流等现象的关键信息。在资料编目的基础上,本卷试图勾勒出欧美文学作品在中国从翻译到接受的整
本卷着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欧美文学最初的译介之中国化进程,通过十四个问题讨论了几个主要议题:一是阐明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译介“需求—契机—机制”的形成过程;二是讨论晚清文学译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核心观念与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评价晚清文学译介的策略、效果与市场机制影响
本卷主要是对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性与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理论意义上的解说。这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部分。本卷通过十个问题,从理论上梳理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教训,并揭示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百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的第五卷。本卷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回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欧美文学译介及研究出现“井喷”现象及新时期欧美文学热潮中现代派文学大受欢迎的原因;阐释我国欧美文学阐发研究的特点、类型与基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集体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的子项目,本书是在2013年结项的在线版/光盘版“当代外国文学纪事”中“当代美国文学纪事”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并重的原则,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挑选出66位作家(小说家45位、剧作家11位、诗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说48部、戏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