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拟与保障机制为主线,阐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特征,梳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拟与保障的研究进展;从水生植被?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等角度系统总结湿地生态调查方法,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阐释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分别构建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系统能质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
本书从流域尺度,构建湿地群系统“水文功能-结构”双重网络,研究了不同驱动因子作用下,湿地群网络系统演变过程,建立了节点-节点整体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识别关键调控湿地节点。在湿地生态系统尺度上,建立综合指数表征白鹤重要停歇地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在微观尺度,分析根际微生物驱动的白鹤食源质量相关物质流特征,揭示了东北地区湿地
本书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论出发,结合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联系性、累积性,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变化动因机制和演化趋势,探索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实现从以单一资源要素为主的划分指标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全要素整体性角度转变,从单种资源区划向自然资源综合区划转变,支撑全面掌控全国自然资源变化规
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是评价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湿地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福祉都有重要意义。本书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以及湿地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多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确
本书以作者团队五年多文献整理与野外考察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古城、水系和交通三个方面对中国北方主要沙漠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路径,是近年来最系统、全面的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沼泽的概念、对沼泽的认识及未来研究热点;概述了沼泽形成的因素,沼泽发育理论和途径,沼泽分类系统、分布与面积,沼泽的生态特征,沼泽的结构及功能;详细介绍了沼泽水资源水循环、沼泽土壤、沼泽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特征和保护管理状况;分析了沼泽退化现状、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利用;阐述了
本书阐述了风沙边界层的气流特征以及沙粒对气流的影响,介绍了风的野外和风洞观测仪器及其原理,以及风湍流、风廓线的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方法;描述了沙粒起动假说、沙粒运动基本形式和风沙传输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沙粒轨迹、碰撞起跳过程、输沙率、风沙流结构等测量方法和风沙流数值模拟方法;阐述了风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原理,介绍了风蚀因子和
本书以实际监测和多方专家研讨为基础,系统记录了鄱阳湖水文、水质、土壤、湿地植物、水鸟栖息地、鱼类资源、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等信息。本书为鄱阳湖保护、监测与调控提供了技术规范,可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湿地监测与管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在景观生态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系统总结并拓展了传统湿地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尝试从景观尺度解决滨海湿地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之间的关系,探求人地和谐发展的滨海湿地恢复和管理途径。本书围绕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演变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的驱动机制、水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湿地生态恢复框架等方面阐述了滨海湿地景观生态研究在江苏滨海
《滑坡堰塞湖灾害机理与风险防控》主要介绍了滑坡堰塞湖链式灾害所涉及的堵江成坝、冲刷溃决、洪水演进等动力过程的力学机理与模拟分析方法,进而建立了堰塞湖溃决危险性和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用于不同坝体物质结构特征和治理目标的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相关内容可为山区滑坡堰塞湖灾害的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提供理论依据和经
沙漠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干旱少雨是其普遍特征。中国的12个沙漠(沙地)横亘在北方,构成了辽阔的沙漠带或者沙漠弧,显著地区别于农耕区和草原游牧区。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特征。本书从环境考古的角度,对中国沙漠带的人类活动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辨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研究领域涉及盐湖地质、矿产、盐化工、环境、生态等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了盐湖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热点问题,分为重点实验室及野外台站建设、盐类及其他矿产、盐湖化工、盐湖古气候与生态环境、盐湖资源发展战略五个部分。本书研究成果回应了社会对有关钾、锂等盐湖资源与环境保护等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科学研究、跟踪国际前沿、结合国家在公园建设方面对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地貌景观的价值评判和保护工作需求,以对龙虎山丹霞地貌成因机理的研究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对丹霞地貌的科学定义和定量研究方法,也为其他地区的丹霞地貌研究提供了量化研究的通用研究对比标尺。本书在对丹霞地貌定义及其成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丹霞
本书系统介绍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综述了湿地生态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及实践进行了全面阐述。全书共分十一章,完整地概括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进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策略与技术,结合作者近年来完成的海口五源河、重庆汉丰湖消落带、成都兴隆湖、重庆主城长江九龙滩、四川营山清水湖、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河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保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是黄河保护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本书在对黄河河口湿地资源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互花米草、芦苇、贝类等特色资源,开展了生物质炭制备、肥料制备、贝雕利用、工艺品利用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提出了黄河
《喀斯特流域洪、枯水资源化机理与遥感应用模型研究》主要从流域结构与功能关系论述喀斯特流域水资源、枯水资源及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评价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枯水资源及洪水资源概念,水资源、枯水资源遥感信息识别,水资源、枯水资源及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洪水资源化机理、洪水资源利用等。
泥炭是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新兴地质档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山地泥炭发育较好,迄今为止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获取自然环境变化信息的理想场所。本书是过去15年关于东北泥炭沼泽发育和环境演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涉及大兴安岭、长白山、黑龙江省凤凰山和三江平原典型泥炭沼泽区,基于210Pb、137Cs和14C放射性元素
本书重点介绍重磁电岩石物性测量方法、物性与地质关系、三大克拉通盆地重磁电物性建模及应用。全书以重磁电物性测量与建模方法及近年来在复电阻率测量、激电建模与储层参数预测方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及周边采集的沉积地层、火成岩及基底的岩样的测试与分析,对前寒武系古老地层重磁电物性特征进行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是陆地表层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也是两个相互耦合的基本生态学过程,是当前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本书在概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监测与模拟的理论基础上,基于气象、遥感、涡度相关、站点观测和模型模拟等系列技术,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为案例,详细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