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法律、伦理、宗教的内涵,本书力图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展开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这种研究的重点不是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是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等怎么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是更关注作家是如何言说的;叙事文本与理论文本,其言说的方式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但并完全不拘泥于文学史中的历史分期,而是从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重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以及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书稿将时间下限设定196
何为现代国家之正途?关于这一话题的纷争与沉默,牵动当今世界格局,影响每一个人。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多元解读,反映出关于中国社会现代性方案的多元想象。不同想象间的张力,演化为围绕法国文学展开的论争。本书以1917—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的法国文学论争为主轴,借助论争中的关键词,重构法国文学在1917—1937年中国的接
创作始于1950年的莱辛,她关于身份的书写不仅体现了文学中身份书写的时代特征,如对于身份间性的书写,以及身份话语建构性的体认;而且还充分关注到时代语境中的热点问题:如后殖民身份建构、女性身份政治问题、边缘人身份书写等等。就莱辛书写身份的基本策略来说,她同样带着现代及后现代文学对于形式探索的理论自觉,如空间叙事、身体叙事
在1895年的巴黎,“间谍”德雷福斯被判犯有叛国罪,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军衔,并要被终身监禁在魔鬼岛。心怀壮志的军官乔治·皮卡尔是见证者之一,也像绝大多数法国人那样坚信身为犹太人的德雷福斯罪有应得。但在被提拔为反间谍处负责人后,皮卡尔发现有证据表明,法国军队中依然有一个间谍在兴风作浪。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使恶毒的谎言浮出
德国著名叙事大师让·保尔(JeanPaul,1763-1825)被誉为德语文学最幽默的叙事大师。本书乃中国首部研究让·保尔的学术专著,全面细致分析让·保尔的所有重要著作中的幽默叙事和各文本侧重的主题,旨在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公正客观地分析其文学文本,解读其时代历史语境,探究其“诗艺的百科全书”体现的幽默诗学观,并在此基础
威廉·达尔林普尔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探访中东基督教世界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偶遇或者专门拜访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对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亦呈现了复杂的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对
作者以俄国白银时代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罗氏对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国经典作家,以及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格里戈里耶夫等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揭示罗氏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观点及主要思想,阐释这些思想观点在其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体现与映照,发掘其批评文本中所蕴藏的深层哲
本书从读者角度出发,研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意义建构过程,揭示原型在小说中的文体效果和审美价值。本书在综合运用近年来认知诗学在原型范畴理论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扩展了的“作为脚本的原型模型”“作为图式的原型模型”“作为框架的原型模型”展示读者是如何从认知的角度对小说中浪漫传奇的结构原
本书立足于严格的文本细读,厘清洛特曼各个时期代表性著述的论述逻辑、理论观点与方法论,潜心求证和分析其重要理论观点及方法论的形成,在具体文本语境中呈现洛特曼文本学的观点、原则,以及文本分析实践的方法论模型,同时显现洛特曼文本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寻找其文本思想的脉络;以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为参照,通过将洛特曼文本思
本书以十七八世纪英格兰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的文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包括书信、传记、政论文、诗歌、历史书写、布道文等;旁及涂鸦社文学集团(ScriblerusClub)成员如蒲伯、盖伊等人的文学作品,兼顾霍布斯、洛克、坦普尔、哈林顿、博林布鲁克子爵等人的政治书写。本
《呼啸山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充满着哥特式小说的各种元素。《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收养了一个孤儿,取名希斯克里夫。希斯克里夫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从小青梅竹马,逐渐产生了爱情。老恩萧去世后,他的儿子辛德雷继承了庄园。由于仇视希斯克里夫,辛德雷将他降为仆人,不准他和凯瑟琳交往。后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庄主——埃德加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周作人讲近代欧洲文学史》由周作人的授课讲义集结而成,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古到十九世纪,对欧洲各国文学进行介绍,文辞典雅,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19世纪末的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堪称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线索,还原法国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重现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思潮。
对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创作背景的“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重构研究已成为当下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以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文化记忆、文化研究、幽灵批评、性别研究等角度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探寻这一类型的文学创作在后现代语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康养景观的设计适应发展趋势,它不只是纯粹的观赏性园林,还赋予了更多实用性功能。 本书以国内外康养景观理论研究前沿和实践探索为基础,分为五个章节对康养景观及疗愈花园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章主要介绍了康养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背景,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年人、儿童、障碍人士和亚
在文学理论思潮中,巴赫金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其理论成为20世纪人类重要的思想财富之一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不仅惊异于其文论话语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怪异,还惊喜地发现无论哪家哪派,几乎都可从他那里找到思想的共鸣点。理解巴赫金,也便成为进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思维迷宫、破解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理论相互影响和接受、变形与
亨利?菲尔丁小说对伪善的批判即为其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过讲述人物的道德成长故事,菲尔丁最终提出了包括坚贞、谨慎和仁爱在内的几个重要的核心伦理价值,并建构了情感与理性并重、现实与传奇共存的含混的伦理叙事景观。亨利?菲尔丁作品中的阶级立场和伦理叙事看似保守中庸,其实承载了驳杂繁博的思想观念,其小说的伦理建构不仅更为切合英
本书以“诗人哲学家”概念为起点,考察情感理论思考在司汤达的小说诗学中所起的作用,着力揭示司汤达的情感观念怎样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他怎样突破理论思辨的局限,从哲理思考走向文学创作,从认识人心走向描绘人心,从精确定义走向暗示与象征。本书将论题置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之中,以司汤达的小说作品和他对戏剧、小说
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及其重要作品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康拉德作品中的文化精神、道德伦理、思想意识等。首先,康拉德的文本真实地展示了混杂的殖民历史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事实,是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其次,康拉德的多重文化身份和文化认证的困境,使他形成了一种对人类不同文化的感触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