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本辑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文学与文本”“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文学群体与创作共性”“文本形态与文学生态”“文献编纂”五部分,内容涵盖文本、文体、诗学、群体以及文献、创作心态、创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既论及文体建设与文章学意义,又关注性灵派对主题质素的省思及对诗学的推进;既阐释“七子”派创作的技法与德性
吴汝纶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
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苏轼在海外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力进行分层阐释,力图找到苏轼文学西传的相关规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构建较为完整的苏轼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图景。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和传播为典型案例,探索以苏轼文学作品为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人间浮萍:今天如何读萧红(今天如何读经典)
说起沈从文,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人性美”的世界,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不但要读他的作品,还要读他的人生,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他出身贫寒,却登上艺术的荣誉殿堂;他是文学大师,却不忘对穷人的关照。今天为什么读老舍?为的便是在充满同情的叙事中欣赏他那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是《小麻雀》开启了中国孩子的童蒙年代,是《我的母亲》让中国的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本书围绕老舍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讲述老舍的创作与人生故事。老舍是北京的,是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本书力图从德国内部视角去描述这一系统的总体运作,从元理论层面去观察它对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两章,梳理曾巩诗文集版本情况,对宋、元、明、清曾巩诗文集结集、流传过程及《曾南丰先生文粹》《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元丰类稿》等版本情况进行辨析;下编四章,考察曾巩文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第三章从曾巩较为重要的交游入手考察其文学思想的形成;第四章探讨“道”作为曾巩文学的核心范畴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对曾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九辑,分为“特稿”“纪念《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等五部分。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
本书收录作者的评论文章近30篇,包括《批评的范畴与范畴的障碍》《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断层”》《艺术想象新探》《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等,以及一些作家作品论,包括对鲁迅、沈从文小说的具体分析。其中《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文曾获1994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理论奖。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人生追求方式,作者所提出
本书共分四辑,主要内容包括:应该冲破僵化封闭的文学批评方法模式;创作要抓住通感的触发点;加强横向学科领域的穿插和重新组合一一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回信;对“主义”的困惑;批评的宣泄和宜泄的批评;在新名词浪潮的背后等。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漫话狼文学”,内容涉及东西不同文化中关于狼的神话传说,狼的童话、寓言,狼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内容。下部为“漫话狗文化”,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中狼与狗的关系以及狼狗两种动物相对不同的寓意,还有关于狗的故事。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
21世纪的学术史研究,既要继承过去学术思潮史或学术专题史的写法,更要突破既有思路和思维局限,将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现代知识形态来认识,从各种角度发掘新的知识点,并观察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从地域角度,关注作为中国文化“他者”的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所提供的新知识;二是从专题角度,考
《燕赵中文学刊》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每年出版两辑。本刊立足燕赵大地,以刊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主,设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字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语言学研究与汉语教育、燕赵文史与区域文化研究等栏目。
“五四”是研读现代中国文学不断重临的“起点”。100多年前,肩负着思想启蒙使命的知识先贤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五四”文学革命。自此,以“五四”为坐标原点,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座鲜明的界碑,古典文学走向终结,现代文学正式启航。“五四”文学革命所蕴涵的民主、科学、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元素无不流布着现代性的内涵,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