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发展现状、类型、主要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背景、模式与特征,并结合新数据资料研究了这些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效应。就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的动机、方式与效应。
高速铁路是驱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因素和重要力量。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空间计量、统计、复杂网络、社会网络等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高速铁路的经济属性及其发展方式,高速铁路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聚及经济带发展、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区域经济要素集聚等所带来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得到了创新性的
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要素约束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的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本报告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审视长江三角洲核心区16个城市2000~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分别从大中型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细分产业等方面客
创新是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书在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系统及相关理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展开研究。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与动态关系进行系统探究;第二篇对区域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解构和剖析,提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模型,并进行实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在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形成新的经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减贫主题的学术讨论与总结。本书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其他期刊刊发的扶贫研究主题论文精选结集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聚焦于中国减贫的经验与理论,收编从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视角讨论我国扶贫经验与
在向现代治理转型的现阶段,国家应根据各地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做渐变式改进。在县乡村基层,国家应该将现代的精准治理与传统的模糊治理、普遍性的科层治理与中国特殊性的运动式治理进行有机结合。国家进入乡村社会要加强乡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建设,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并引导乡村成立老年协会、儿童关爱协会等现代组织以解决现代社会发展
本书从比较地区主义的视角讨论了地区一体化研究的相关概念,提出分析比较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欧亚经济联盟所表现出来的地区主义理念,作者分别以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做比较和切入点,分析中亚区域一体化的困境,并重点讨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亚区域一体化的作用。
在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执政之初,美国的经贸政策何去何从,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充分回顾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经贸政策,对于分析美国未来的经贸政策很有帮助。本书是一部梳理、总结和分析美国特朗普政府经贸政策问题的法学著作。作者从国际法角度出发,认为美国特朗普政府经贸政策体现为忽视多边、重塑双边和强化单边的特征,同时提出世贸组织应进行必
“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首要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国家。2018~2019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本书包括1篇总报告和覆盖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组织的12篇专题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关注2018~2019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迎来“双循环”。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现象?本书将带给我们答案。《BR》本书收录了笔者**的论述、时评和访谈,向读者展现了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与时
本书基于二战以来全球经济治理实践的历史演进,建立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的理论概念和分析系统,重点分析了中国这一新范式形成中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政策参考。本书明确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与逻辑前提,对其要素、结构、机制与运行和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从理
本书以深圳市环卫管理实践为例,分三篇来研究物联网环境下城市环卫管理组织架构变革的问题。第一篇为特征篇,介绍我国城市环卫管理模式及其特点,重点分析深圳市环卫管理特点,总结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介绍物联网环境的特征及由此引起的城市环卫管理组织架构所呈现的特征。第二篇为设计篇,为解决现有信息系统条件下城市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基
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进行的,社会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本报告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审视长江三角洲核心区16个城市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数据情况,选取43个指标,从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消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与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化站与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与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它不仅改变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国际体系的变迁,同时有助于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某种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2019年5月,“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
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变迁和消费习惯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的总目标是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演化视角,引入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明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变化的现实问题,找准农村居民消费困境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引导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
本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中国特色的创新范式进行的一次崭新探索。基于国际学界所关注的国内外创新范式理论发展的演进,建立东西方创新理论之间的对话,提出“整合式创新”—通过战略引导下的开放、协同、全面创新,有效配置和利用创新活动所需资源,以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出。结合中国本土创新实践的情境特征,详细阐述整合式创新的内涵、关键特
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
本书以技术创新联盟管理与实践为逻辑主线,重点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等联盟组织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系统分析了典型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内在机理、创新机制和实现路径,剖析了联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优化和完善技术创新联盟管理的对策建议。本书是响应和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的重要研究成果
区域资源利用的空间依赖理论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和《管子》等古籍的地理与乘势思想。现代经济学将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定义为区域资源利用报酬对市场潜力的弹性。本书梳理了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理论的演化过程,整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两种研究路径,建立包含工资方程的空间联合模型,使用近年来的区域经济数据,模拟中
测定了长江上游地区碳足迹状况,从区域、产业及其差异等角度比较分析长江上游、中下游及相关省市的碳足迹,获得了碳足迹差异情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重庆市及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测定了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的程度。分析了长江上游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讨论了投入产出低碳关联效应。分析了长江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