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评论2016年(总第二十辑)》包括三个部分:其一“陈超专题”,批评家陈超2014年去世,本书收入3篇相关论文和一个陈超年表,着重从学术的角度,对于陈超的诗歌批评和诗学思考进行了完整梳理,并重点剖析了他提出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可能。其二,“诗人研究”,涉及华语圈的数位成熟诗人,包括多多,肖开愚,夏
本书收录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岑参、陈玉兰、陈陶、常建、杜甫、杜牧、高适、陈湛元、截叔伦、丁仙芝、李白、贺知章、顾况、韩愈、李商隐、李涉、令狐楚等诗人的作品,共计800余编。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
本书分别从莫言的小说世界、莫言的文学观念、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莫言小说的身体写作、莫言小说与文学现代性、莫言小说的比较研究和莫言小说的文学史评价这七个方面对莫言的小说展开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此为第十三辑,分为“辞赋研究”“古代诗歌文献与文本”“古代诗歌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当代诗歌研究”“青年论坛”六个栏目,既关注了学术史和诗学文献的总结整理,包括极有价值但其它刊物很难包容的谱录类成果;又关注了年青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文学研究者特别是中国诗
伍宝娟*的《李白女性题材诗研究》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李白女性题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分类研究其作品的表现对象及其情感指向,以期历史地审视李白女性题材诗在当时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内蕴,并将探究的目光转向文化传统与诗学语境的交互影响,以及李白个体性的创造性因素在型塑女性形象类型中的作用。
《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首次对萧纲的骈体文(侧重其所蕴含的形式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是有关六朝骈文作家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其价值突出表现为两点:(一)充分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萧纲骈体文的收录、流传、存佚、主名等重要问题作了详尽考辨,信而有征。弥补了萧纲骈体文基础研究
作为符号的文字,不是能指所指的简单同构,而是能指所指的滑动共生。在能指所指的滑动中,出现了能指偏向型、能所同一型和所指偏向型语言,即工具性语言、思想本体性语言和诗性语言。中国诗学论争正是能指偏向型诗歌和所指偏向型诗歌的论争。论争的具体表现为能指的游戏与意义的救赎、情生文与文生文、能指的膨胀与浓缩、雅化与随俗之间的论争。
《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对“诗词曲赋”常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成书,先讲韵文格律“三要素”,再分述诗词曲赋的体式、格律和写作基础知识,为古典诗词鉴赏和创作提供入门之阶。对于热爱古典诗词的初学者来说,因对其中的韵律、体式、表现方法等了解不够导致的难以深入理解、看不懂“门道”等问题,《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均
本教材主要讲述新诗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也就是常说的现代文学30年的诗歌发展历程。亮点在于:没有按照编年史处理,而是将之化成了两条线:纯诗化和大众化。本书可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唐代四言诗整体上是衰微的,但是包括李白、王维、韩愈等大家仍然有一些作品存在。通过对唐代四言诗的格律化问题、四言诗和音乐的关系、四言诗和唐代五七言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研究,可以发现唐代四言诗之所以走向衰微,而又不断有作品出现,是和唐代诗歌的格律化、音乐的传承发展以及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的,四言诗在唐代划过的轨迹也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
《屈原及楚辞学论考》着意于揭示屈辞之现实触媒,澄清学术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力图从根本上彰显真实而鲜为人知的"历史的屈原",并以出土和传世文献,给出富有实证性的诠解。借助个案研究,揭明屈子精神和艺术的特质,论析《远游》在思想、文化、文学史视野中的独特性,破解它所勾连的一系列重要史实。此书继《屈原及其诗歌研究》之后,以新的
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
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
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界说婉约词的审美特征,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
《曾国藩诗文研究》首先通过对曾国藩与道咸同诗(文)坛的总体观照,抽绎出曾国藩与道咸同诗(文)风转捩的内在关联。继而对曾国藩诗文理念进行溯源与检视,梳理出曾国藩的文化坚守与学术抉择对其诗文旨趣与艺术取向的影响,厘清其诗文理念在祧唐祢宋诗学格局中的承祧与追求,剔抉其对桐城派诗文理念的承继与超越。在还原文学生态的前提下,《曾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藏族当代文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藏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总体考察和个案研究,探讨和阐释藏族当代文学汉语创作在表达本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和局限,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新世纪di一个十年小说研究》以新世纪di一个十年为界,对这一时段重要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潮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入的解读、独立的评价;对于“传统主流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纯文学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现实主义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在对“80后青春
本书研究了新旧词学的转型,可以说是词学研究领域第一部探讨古今之变、新旧转型的专著。书中从世家、社团和大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去搜集挖掘史料,注重复原细节,努力回到历史的现场来探讨词学的转型,包括词学思想和词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并对所涉及的词作加以适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