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河南新郑赵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本书对遗址的发掘过程,地层、年代和埋藏特征,古环境背景,遗存空间分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遗址所出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进行了描述和初步分析。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共同构成的遗迹现象,为完善该地区文化序列和揭示人类行为特点提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经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距今约5万~2万年,其中主要文化层4B层年代距今4.3万~4.1万年。本书是遗址2009年发掘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全面报道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地层、年代和环境,古人类生活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信息;同时应用原料分
本书是“湖南省蒸水流域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资料。全书系统地梳理了蒸水流域考古调查所获的各类文化遗存,主要分为遗址、墓群、窑址及其他相关文化遗存共四大类,不仅包括新发现的遗址、遗物,还包括之前的遗存再次复查所获得的成果。通过对蒸水流域文化遗存的调查研究,为人们了解蒸水流域各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文化属性及保存状况等提供了
2018年10月,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等多家单位举办的周口店遗址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书收集此次会议的论文、发言稿及《北京周口店人类起源遗址保护与展示共识》共38篇,主要内容包
本书对海南省澄迈清代福安窑窑址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主要是对窑址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发现经过、文化遗迹和出土遗物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窑炉结构特点、出土陶瓷器类型、文化特征及其文物价值与重要意义,是对澄迈福安窑一手资料的系统整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BR》第十三辑收录了12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9篇研究论文,为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BR
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主要工作始终围绕三峡工程而开展,作为“前三峡”文物保护的延续,三峡后续考古工作在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和大遗址考古两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本书以时代为序,集中收录了在三峡后续考古工作中出土的代表性遗物,同时也一并刊布了出土地点、单位和尺寸、描述等信息,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展现了峡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
容美土司自元至大三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历经425年16代24位司主,是当时西南诸土司中最强大的土司之一。容美土司遗址集群规模极其庞大,尤其是形成了以中府、爵府、南府、北府、西平府为中心的五大遗址片区,在西南诸土司中也极为少见。各遗址片区内发现的遗存类型有官署、洞府、戏楼、关隘、石刻、寺庙、城门、桥梁、津渡、道路、
波罗村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镇,地处沱江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呈东北—西南向不规则形带状分布,属于区域性中心遗址。遗址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明清等时期遗存,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商周时期遗存均属十二桥文化范畴,遗迹丰富,遗物众多,以陶器为主,可复原者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中国土司制度、贵州土司、播州与杨氏的基本情况作简要叙述;第二章,对播州土司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第三章,对播州土司遗存进行分类并对其做初步认识的阐释;第四章,重点介绍发现和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葬,并对之从择地因素、墓葬形制及相关问题、腰坑葬俗、“四神”的演变及发展、陶俑、祭祀空间及
本书首次系统展示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珍品文物400余件,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至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四个大时期,以陶器、瓷器、青铜器、骨角牙器等器类为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文物出土地点涵盖广东省荣获的国家文物局历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如郁南磨刀山、英德青塘、博罗横岭山、“南海Ⅰ号”沉船,也包括其
栎阳城是文献记载的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的都城,在楚汉相争之际先是项羽所封塞王司马欣的都城,后是汉王刘邦的都城,对刘邦完成与项羽的胜利与帝国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还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本书将历年形成且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的栎阳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并将历年来大量学者完成的与栎阳相关的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加以收集,以方便学
本书收录了最近十多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究者在郑州地区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分析,多个遗址的发掘报告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等,集中反映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进展。
本书基于粤北地区、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古代文化区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研究涵盖了整个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的史前及先秦文明发展脉络,整理了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年表,梳理了多个考古学文化的源流谱系。本书系统提出了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晚期至先秦共八大时期的文化分期,对日后中国古代南方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对山城下墓区的114座墓葬进行考古清理。本书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对114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类型、出土遗物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图文丰富,内容翔实,为研究高句丽墓葬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
本書收錄並拓印已知容美土司所有石刻,對石刻拓本進行介紹和識讀。並根據拓本釋讀信息結合文獻對容美土司的疆域變遷、軍政管理、構造營建、墓葬信息等涉及容美土司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綜合信息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詮釋,對容美土司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也對鄂西南地區的土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胶东调水考古报告集》收录了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9个遗址或墓地的考古发掘资料,是胶东地区第一部因一项工程而出版的考古报告集,展示了胶东地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面貌,对于胶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
崇宁通宝,是宋徽宗赵佶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行的年号钱。本书汇总了500多个版式的崇宁通宝,并辅以约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对各个版式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一章介绍了崇宁通宝版式术语,第二章介绍了崇宁通宝小平钱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绍了崇宁通宝折十钱各类版式。本书对崇宁通宝的介绍系统、全面,有条理,讲解细致,广
明代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共出土各类遗物三万余件,是全国明代藩王府遗址中*个全面、主动、科学发掘的藩王府遗址,也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中出土瓷器数量、品种、款式最多的王府遗址,对研究明代王府用瓷制度与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赣州七里镇窑址始烧于晚唐五代,终烧于明初,延续烧造了六百多年。烧造瓷器品种包含晚唐五代的青釉瓷、宋元时代的青白釉、酱釉与黑釉瓷,其中酱釉瓷在全国宋元窑址中独具一格。七里镇窑址是江西省四大宋元窑址之一,也是江西省南部*大的古代窑址,《赣州七里镇窑址出土瓷器》第一次系统展示了七里镇窑址历年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的瓷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