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本书作者陈晓明先生,堪称是这片景观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喜剧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形于“五四”之后的20年代,在30年代取得了关键性的发展。随着中国喜剧观念现代重塑的过程,喜剧合法性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中国的现代喜剧艺术自3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成熟期,并在1940年以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中国喜剧由其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转型
《岭南古代小说史》共分八章,第一至第七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唐间岭南小说开始出现,一直研究到清代岭南小说发展成熟完善。作者详细介绍了其逐步发展的过程,包括其背景、代表作品、即当时作品的特点等。分门别类,每一时期以典型小说为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从内容到写法都有所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首次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传统戏曲“口头剧本”。著作采取文献史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相互参证、补充的方法,一方面,系统梳理口头剧本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书面剧本的关系;另一方面,立足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全面研究口头剧本的形态结构、编创与表演、技艺传承及其活动现状。全书资料生动鲜活,图
十八世纪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重要过渡期,而《歧路灯》是研究这一时期汉语词汇语法面貌以及当时中原地区方言俗语的重要材料。本书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并借鉴结构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小说《歧路灯》中的语言材料来揭示清代中原地区的社会生活与语言面貌。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中的重要一极,也是目前我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中非常薄弱的一环。本书对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生成的诸多殊异性审美现象与其叙事经验加以理论概括及实践总结,从而对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审美生成及其相关问题加以探源性研究,以呈现出该类型文学与其它文学的某些非规约性特征,充实和完善当
《乐府学》是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文章的学术集刊。2013年,乐府学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成为国家一级学会,本集刊作为乐府学会的会刊,拟每年出版两辑,刊登有关乐府研究的学术文章。本辑收录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此为第十一辑,分为“本刊特稿”“中国古代、现代诗歌研究”“诗歌史及诗歌文献研究”“域外雅音”和“青年论坛”五个栏目。书中既有对古代诗歌的研究,也有现代诗歌的研究;不仅收录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关注日本、欧美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名家的文章,也有青年学者
宋代诗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识论述,也重建了抒情论述。宋代诗歌史被认为经历了沿续唐人传统、背离唐人而自成一统、再到回归唐人传统的过程。诗歌史上从唐到宋的转变,在诗学思想史的意义上乃是一种从抒情为本到知识为本的转向。本书以知识与抒情为中心论述宋代诗学的历史进程及理论系统,在梳理宋代诗学的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力图呈现
本书从作品细读中归纳出中国早期五言诗的四种模式,即戏剧、叙述、抒情、象征模式,阐述它们的主题、形式和文类特征及内在联系,勾勒它们的演变进程,认为诗人自我呈现的推力与现存诗歌模式局限之间的张力之间的持续互动,是早期五言诗及至以后所有抒情诗歌演变的内在机制。全书纲目张举,在不同层次上展现了五言诗诗体历史演变的动态。
《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由三部分组成:上编"文体源流敷演"是对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及普遍性问题的综合性研讨;中编"小说专集讲论"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说集加以分析;下编"名篇佳作说微"则以部分经典文本为中心,从小说史角度透视其文体价值与历史内涵。三个部分互为补充,文本诠释引出的普遍现象在综合研讨中得
本书在传统的南唐词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南唐词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江南文化是以审美为主题特征的,南唐词人为江南文化之人,其精神气质、审美心理与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桐城派心理学思想》以桐城派及桐城派研究的大量史料为依据,运用文化心理学的思想方法,深入分析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表现及其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以及其它社会活动的影响。《桐城派心理学思想》包括五方面内容:其一,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成因;其二,桐城派的文学心理学思想;其三,桐城派的人才心理学思想;其四,桐城派的教育心理学
应试诗产生于唐代以诗取士制度下,本身体现了科举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以其为中心,将唐代科举与文学发展关系这一热点研究推向深入。上编研究“应试诗与唐代科举”,勾勒唐代科举以诗取士制度的全貌,以便加深对科举制度文学化特性的认识,同时明确应试诗的性质及其存在的主要类型。下编考察“应试诗与唐诗发展流变”,将
《北宋诗歌与政治关系研究》以北宋政治诗为研究对象,探讨诗歌和政治的相互关系,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为北宋政治诗的发展原因、发展过程、政治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出全新的看法,使北宋诗歌的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就北宋诗歌和政治的重要问题展开探讨,侧重宏观论述;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分别就各时期主要诗
《想不到的西游记》写到了孙悟空从化生到强大,最终引发了与既有天界系统的武力冲突,以此为线索小说展开了宏大的神学构想和诉求。之后随着取经团队的组建,漫长的西行之旅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取经成员的丰富性格得以呈现和改造,最终完成使命,获得救赎。小说中众多仙佛神魔人物有着极其丰富的性格,性格中又有着极其微妙的张力,情节中有很多
本书分为第一个十年(1971-1927)的农村题材小说、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农村题材小说、第三个十年(1937-1949)的农村题材小说三编,主要包括:鲁迅: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乡土文学派”的乡土写实小说等。
《儒林外史语词典型翻译--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精)》在作者刘克强自建的《儒林外史》汉英句对齐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系统、科学的标注,通过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及相关程序编著而成。区别于传统其它同类书目的是,该书无论是词汇还是对应的翻译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列出的,这样特别有利于从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的翻译;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译
石麟著的《古代小说与民歌时调解析--石麟论文自选集》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评点派的研究,二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史与几大名著的分析,三是对唐人传奇中豪侠类作品的讲解,四是对中国古代诗词曲与民歌名篇的鉴赏。全书集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书中涉及的内容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通俗的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